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海洋大辞典

赤潮

书籍:海洋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2:14:00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海洋大辞典》第68页(704字)

由于海水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地急剧增殖,使海水被生物染色、变质的一种现象。

赤潮不一定都是红色,不同的赤潮生物所引起的赤潮颜色并不相同。例如,由夜光虫引起的赤潮近似番茄汤样的粉红色,而由鞭毛藻引起的都是绿色。

赤潮这一概念开始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但现在已变成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使海水染色的专门名词。赤潮的危害主要有:①破坏海洋生态平衡;②危害海洋渔业;③某些赤潮生物毒素能通过、贝类的积累、传递,而危害食用者。

赤潮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水体富营养化为生物繁殖提供了大量营养盐,是形成赤潮的基本原因。海水受污染后某些有机成分如嘌呤、嘧啶、维生素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锰和铁等,都可促进藻类的繁殖,成为赤潮的诱导因素。

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如阳光强烈、水温过高、海水停滞、空气稳定等,都易使赤潮兰物的集结,是出现赤潮的自然条件。微生物的活动出现低氧或缺氧,也会引起赤潮现象。

日本学者安达六郎根据调查和实验结果,提出了以生物个体不同长度和赤潮生物的浓度作为衡量赤潮的标准。

古代的《旧约·出埃及》就有水作血、鱼死、水臭的记载。美国1916年佛罗里达沿岸曾有赤潮发生,到50年代,几乎年年有发生。日本东京湾、濑户内海赤潮频发,1979年一年间发生赤潮高达225次。

中国1933年浙江镇海有赤潮报道。相继南海、黄海、渤海等也均有赤潮发生。近些年来,随着沿岸污染加重,海涂资源被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赤潮愈加频繁,范围亦愈加扩大,时间也愈趋于延长。

不同生物个体长度的赤潮浓度

上一篇:齿舞诸岛 下一篇:海洋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