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谔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8页(864字)
【生卒】:生卒年不详
【介绍】:
字士恢,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
好学能文,富于辩才。在齐为中书舍人,入周任天官都上士。
后来帮助杨坚完成帝业,隋建国后,任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爵南和伯。又升任治书侍御史,死时官通州刺史。李谔的着作流传很少。他的《上隋文帝书》见于《隋书·李谔传》,又收入《文苑英华》,题为《上隋高帝革文华书》,《全隋文》题作《上书求正文体》。
事迹见《隋书》卷六六。
李谔处于隋朝开国之初,为了适应加强统一的封建集权制的需要,主张改革文风。
李谔认为一切文章都是为了传播道义,教化人民,“五教六行,为训民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李谔要求从改革文风为起点,达到改革民风之目的,使“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风调俗,莫大于此”。李谔从鲜明的政治功利主义出发,要求文章“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李谔尖锐地批判齐梁文学的形式主义倾向,“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他指责齐梁文风的严重后果:“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
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这是针对时弊,改革世风的卓越见解,具有积极意义。
李谔的观点也有偏激之处。
他不加分析,一概否定文词,他说:“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他把三曹的杰出的贡献,与齐梁形式主义文学混为一谈,一笔抹煞了。
李谔请正文体,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赞同和支持,但仍然收效甚微。
其原因是:他重在批判华丽词藻,而没有认识到齐梁文风脱离现实、内容空虚的根本缺陷;他只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他反对华靡的文风,却没有找到用以取代骈文的更好的形式,连他的《上书》本身也没有跳出骈俪文的圈子。但是李谔提出改革文风的要求,启发了更多的人,他的上书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