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94页(1078字)
我国古代哲学着作。
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记载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辞以及爻题和爻辞,产生年代较早,大约是商末西周初的作品,原来是一部筮(算卦)书,是占卜时用来预决吉凶休咎的。
但书中记有古代社会的史实,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易传》是对《易经》最古的注解。共分《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古称《十翼》。《易传》大约作于战国时代,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易传》在注解《易经》时阐发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周易》也是儒家五经之一,是儒家的一部哲学经书。
《周易》中保存了古代部分文学作品,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文学理论的问题。周易注释本通行的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的《周易注疏》,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等。《易传》所说的“取象”就符合文学形象的特点。《易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象也者,象此者也。”“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就有形象的含意,即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形象去阐明深刻的哲理,这和文学艺术的形象是相通的。《易传》在进一步谈到辞和象和意的关系时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和文学创作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典型形象的特点也是相通的。这些观点对于司马迁和刘勰的文艺思想有很深的影响,后人以此为基础对文学形象性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取得了越来越深刻、明确的认识。所以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认为“易象通于诗之比兴”。
《易传》在论述“文”的起源时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明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易传》认为圣人(伏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的圣人制八卦和作文是观察和取法自然的结果。
《周易》所说的“文”包括广泛,也有文学在内,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有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提出的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就是对《易传》上述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周易》提出的“情见乎辞”的观点对后代风格理论的形成也有着启示作用。如:“将叛者其辞慙;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诎。”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人语言有不同的特点,辞如其人,这里就涉及到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关系问题,后人如刘勰论述作品的“体性”,显然也受到《易传》这一观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