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1: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55页(1099字)

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倡导“文界革命”的同时,为了便于向群众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提倡废除文言,改用白话,将书面语的文言改为以北方话为基础,与当时的口语相接近的白话。

大力推行语言和文字合一的白话文运动,成为后来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前奏。

黄遵宪是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开创者,早在一八八七年写成的《日本国志》中就指出:“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要求创造一种“明白晓畅,务期达意”,“适用于今,通行于俗”,使“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的新文体,反对语言和文字的分离。最先从普及文化的角度来谈语文合一的问题,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后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沈氏音书序》、《新民说》等文章中,对黄遵宪提出的这一论点作了补充和发展,分析了古代言文分离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进步带来的严重危害,提倡用“俗语文体”进行写作,以便振末俗,开民智。一九〇三年,狄楚卿在《新小说》上发表《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转述梁启超的意见更为明确,“饮冰室主人常语余,俗语文体之流行,实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

从而认为“专以俗语提倡一世,则后此祖国思想言论之突飞,殆未可量”。把言文一致提到与改革文学、改革社会有关的高度。

一八九八年,中国第一份白话报——《无锡白话报》出版,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裘廷梁在该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他说:“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谓无民。”这些看法虽有过激之处,但他把白话文运动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了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一九〇〇年,陈子褒发表《报章宜用浅说》(载《新知报》第111册),主张“开民智莫如改革文言”,明白提出报纸应改用白话,使人人能读。接着《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扬子江白话报》等陆续出现。此后,白话报纸在全国各地不断兴起。据调查,到一九一九年末约有四百多种。

与此同时,白话教科书、白话小说,以及用白话翻译的古文和外国着作也大量印行。并且为了语言和文字的统一,试编拼音文字的工作也有所开展。

这次白话文运动由于理论脱离实际,虽然没有实现在全国范围内以白话代替文言,达到言文一致的要求,但是风气已开,在语言和形式上否定文言文已成为大势所趋,推动了当时“文界革命”的发展,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兴起铺平了道路。

上一篇:文界革命 下一篇:小说界革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