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4:0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76页(834字)

孟子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主张要在对全篇歌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逆,《说文》释为“迎”,“求”的意思。志,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见《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代有分歧。主要在于对“意”的理解。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自己的“意”。

如赵歧《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也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这种解释影响甚大,现代着名学者朱自清也因袭了此说:“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诗言志辨》)。这样解释是不确切的,因“说诗者”之“意”各不相同,这样去确定作品之意就不会有客观标准,就难免会主观武断牵强附会。

清人一反这种解释,提出了截然不相反的看法。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一文中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后来王国维也持同样观点。

这一解释的关键在于“就诗论诗”,即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为依据去分析推求作者的思想,显然,这样解释较切合孟子本意。因此,孟子的“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即说诗者在理解作品时,不能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能从文辞的表面意义去机械理解作品的思想,也就是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真旨。如朱自清所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是反对断章的话”。不能断章取义,也就是要求根据作品实际,从作品的全局着眼去推求作者的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孟子还举《诗经·大雅·云汉》篇的诗句“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为例,指出全面理解其意,只不过是突出形容当时旱灾的严重,不能照字面上所说,真是一个人也不剩。孟子提出这个方法是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贡献,对后代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孟子自己评诗还未完全实践自己的主张,他虽然反对断章取义,但受当时“赋诗言志”风气的影响,也往往断章取义,这是他的局限。

上一篇:巧言令色 下一篇:三表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