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形尽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18页(1179字)
形,物象。
相,相貌。文学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抒情言志,就要穷肖其形貌。这是陆机对诗歌创造艺术形象提出的要求。语出《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
”
陆机认为,文学是通过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形象是客观外在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纷纭挥霍”,复杂多样,变化万千,“形难为状”,不容易运用语言真实地描写出来,常常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这就要求作家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地观察感受:“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万物的盛衰,四时的变化,触发作家思绪万千,悲喜交集。陆机认为这是进入艺术构思,进行艺术形象塑造的前提和准备。
文学形象的塑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要求作家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其中联想和想象尤为重要。陆机在《文赋》中着重作了阐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作家在“瞻万物而思纷”的基础上,进入艺术构思,开始时,不听不视,沉思默想,“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神思,无远不到,无高不至。“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古今四海,“须臾”“一瞬”间,尽呈眼前。于是,“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感情由隐而显,逐渐明确;形象由朦胧而清晰,历历如在目前。情伴随着个体的物象,形象洋溢很丰富的感情,情物交融,鲜明的艺术形象便创造出来了。
陆机充分地肯定了想象在塑造形象中的作用。
陆机认为,文学形象的塑造还必须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平寸心。
”作家凝思结想,惨淡经营,运用最精妙的语言,把天地万物纷纭复杂的事物“笼”“挫”于笔端,铸成鲜明的形象。这就是说,形象的创造要通过虚构,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高度的艺术概括过程。
经过这种典型化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形象,必然是十分丰富的,“尺素”亦可“函绵邈”,“寸心”也可表现出强烈“滂沛”的思想感情。
关于文学形象化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陆机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这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神思》)唐司空图《与极浦书》提出诗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对陆机的艺术形象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