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而作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2:4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21页(534字)

这是苏轼文的写作目的提出的主张,要求作家的创作要有补于社会和国家,要有所为而发,不能为文而文。

其《凫绎先生文集序》云:“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就是说,诗文的写作,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所为而作,能“言必中当世之过”,其于社会之弊端和人之饥饿,应起药石和充饥一般的疗救作用,这正是文学的讽谕和教育作用。与此背道而驰的,那种无病呻吟、“游谈以为高”或徒以文字之美供人观赏的无为之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实不足取。

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苏轼的这个主张,尽管他自己的写作还没能完全彻底的实现,但不能不说是对我国古代文论中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这与汉王充的“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以及王安石的“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上人书》)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清初顾炎武提出了“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主张,较之苏轼又前进了一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