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书籍:社会主义名词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18:45:29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广西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名词词典》第49页(3018字)

【全称】:卡尔·克思

【生卒】:1818.5.5—1883.3.14

【介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劳动群众的伟大导师。

出身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但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841年3月,他写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毕业论文,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4月起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写有《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政论文章,深刻揭露了普鲁士的反动制度。1843年该报被封,马克思同燕妮·威斯特华伦结婚,并迁居巴黎,同德、法的秘密工人团体的领导人建立了联系,经常出席工人的集会。1844年初创办了《德法年鉴》,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首次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提出工人运动必须同科学的世界观相结合的思想,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这些观点表明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结成了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奋斗终身的伟大战斗友谊。

1844年9月至11月他们合着《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1845年2月,马克思被逐出法国,迁居布鲁塞尔。在这里写了着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了革命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209页)。不久,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

1845到1846年,他们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揭露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面目,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6年2月,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批判。1847年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一书,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进行系统的批判。

同年1月,加入正义者同盟。6月,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年12月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即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宣言》正式公布于世。它“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

在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后,他同恩格斯一起回到德国亲自参加革命斗争。为了领导德国人民群众的斗争,拟定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制订了同盟的斗争策略,创办了《新莱茵报》。革命失败后,于1849年5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以后定居伦敦。为总结这次革命的经验先后写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的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着作,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论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不断革命等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此后十余年欧洲革命低潮时期,马克思致力于理论研究,并同各国工人组织和工人运动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帮助他们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185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1867年出版了不朽着作《资本论》第1卷(第2、3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4卷在恩格斯逝世后出版)。这部巨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在1850至1870年的20年间,同住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经常通讯,商讨各种政治问题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许多问题。

从1851年起,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报刊撰稿,评述各种重大的国际问题。在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揭露了俄、英等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歌颂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前景。

在60年代中叶工人运动重新高涨的基础上,1864年在伦敦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列宁选集》第2卷第579页)。他起草了国际的成立宣言、章程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恩格斯一起积极组织和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展对马志尼派、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的原则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巴黎工人1871年3月18日武装起义的伟大创举,热情地歌颂和积极地支持巴黎公社,还写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公社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2页)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必须建立巴黎公社式的国家,以代替已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使工人阶级获得解放,从而找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形式。

1875年他严肃批评了爱森纳赫派无原则地同拉萨尔派合并的错误,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彻底批判了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这部着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理论,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天才的预测。在70-80年代初,马克思以主要精力写作《资本论》第2、3卷。同时也十分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帮助德、法等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同恩格斯一道开展了反对“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的斗争。

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与实践斗争,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病逝。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575页)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最高典范,是一位代表人类智慧和良心的最完全的知识分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