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

书籍:社会主义名词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18:55:51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广西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名词词典》第158页(1315字)

前身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98年3月。

在1903年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第一个党纲,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者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在“二大”上,围绕建党的组织原则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而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反对列宁的人占少数,而被称为“孟什维克”(少数派)。

1912年第六次党代表会议把孟什维克清除出党。从此,党的名称变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7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即苏维埃国家。

1918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把党的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党纲(第二个党纲),决定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

在1920年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要实现全部国民经济电气化的计划,并主张把它作为党的“经济纲领”,大会制订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用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目标的新经济政策。1924年列宁逝世。1925年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把党的名称改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

此后,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苏联各族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斗争。经过艰苦的努力,用十多年的时间,把一个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落后的农业国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

1952年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改名苏联共产党。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尼·谢·赫鲁晓夫先后取得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在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作了“反对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1961年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的“苏共纲领”(第三个党纲),提出了“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概念。

1964年赫鲁晓夫“辞去”第一书记职务,由勃列日涅夫接任。

在1966年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勃列日涅夫说,苏共“二十大”至“二十二大”所制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为实现这条路线而斗争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1976年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逐渐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在1981年苏共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上,被选

为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号召提高效率,以振兴苏联经济。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后,安德罗波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逝世后,契尔年科任总书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