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无锡词典

无锡概况

书籍:无锡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19:20:35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无锡词典》第1页(6581字)

无锡,中国江苏省辖市和着名工业、旅游城市。

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中心,江湖走廊要冲。地理坐标:东径119°31′-120°36′,北纬31°07′-32°00′。南滨太湖,北临长江,东、西境分别毗邻苏(州)、常(州),南缘与浙江省长兴、安徽省广德两县接壤。

现辖崇安、南长、北塘、郊区、山5区,并辖无锡县、江阴市(县级)、宜兴市(县级),计37个街道及124个乡镇。

一城三县(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含太湖水面644.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97平方公里。截止1988年底,总人口406.80万,其中市区人口89.86万。有汉、回、蒙、藏、维吾尔等19个民族,汉族占99.86%。境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5人。

无锡地域主属太湖水网平原和沿江平原,地面高程为5-6米,间有低山或残丘。西南有天目山余脉入境,构成宜溧山地,其海拔一般为200-300米,突起于南端沿的黄塔顶海拔615米,为苏南第一高峰。辖区内水道纵横,湖荡棋布。主要湖泊有太湖、滆湖、五里湖。

京杭大运河、梁溪河流贯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南宜溧山地则具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1988年年平均气温15.6℃,年日照时间2082小时,无霜期234天。

年降水量947.9毫米,雨水以初夏梅雨季节和夏秋热带风暴季节为多。

无锡的成陆,与长江三角洲之形成乃同一过程。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多少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壳运动,多少次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气候的冷暧骤变,造成海平面升降。

而江流的裹挟,海浪的冲蚀,又不停地使大量泥沙在古长江口外沉积。据考古证明,在距今约7000年前,无锡地区已最终冲积成陆,属于古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

大量考古发现也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无锡先民即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他们聚居在地势高爽的土墩或南山坡上,披荆斩棘,创造了太湖流域独具特色的远古文化。

无锡有史籍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史载,殷商时,周太王古公亶父欲立幼子季历,其长子太伯(一作泰伯)乃偕弟仲雍,由陕西岐山下的周原,远奔江南,赢得了土着居民的拥戴,被推为君长,遂筑城(称吴城)于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号“勾吴”,开创吴国历史。太伯奔吴,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沟通、融合,推动了无锡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周平商,封太伯、仲雍之后周章为吴国国君。

自此500多年间,吴城遂为古吴国都邑之所在。无锡也因此被称为吴文化的发祥之地。

战国末,无锡成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大约在此期间,无锡这一名称开始出现(1)。而无锡作为地名正式使用,则在汉代。

史记·东越列传》中记述了汉武帝时封东越之将多军为“无锡侯”的史实。《汉书·地理志》中,亦已把无锡县作为会稽郡所属26个县之一载入。

但无锡一名究竟缘何而得?无锡简称“锡”。民间向有“无锡锡山山无锡”的俗谚,流播甚广。据《汉书·地理志》等载述,周秦年间,邑境西山多锡矿,居民竞相开采,致祸乱相作,后锡竭民方安,故取地名为无锡。

又传说,秦时曾在锡山之麓发现一块石碑,其铭日:“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以上均认为无锡之得名,与产锡、锡竭有关。后,王莽改郡县名,把无锡改为有锡;刘秀复汉室,尽罢王莽所改县名,有锡又改为无锡。

事实上,据现代科学勘察,无锡地区并不存在出产铅锡矿的地质构造。后人或认为无锡是古越语经汉译后的字音词,其中“无”字,系古越语的发语词,并无实义;“锡”字另有涵义,其原义早在汉代已不为世人知晓。

亦有人认为无锡一词系“吴墟”的音转,即因太伯建都梅里(古称吴墟)而得名。关于无锡一名之由来,众说并存,尚无定论。无锡又别称梁溪。梁溪河为沟通太湖和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水系,历史上素与无锡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关联。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始置无锡县治。公元前110年(汉元封元年),无锡一度被封为侯国。三国时又一度撤销县治。

280年(晋太康元年)恢复无锡县名称。

1295年(元元贞元年)升为无锡州。明初复设县。

1726年(清雍正四年),析为无锡、金匮两县。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析城、郊而分置市、县。1952年无锡市由江苏省直辖。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形成现今一城辖三县(市)的格局。

无锡在历史上曾是着名的稻米集散地。

610年(隋大业六年)江南运河修凿。两宋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江淮,无锡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至元代,无锡已是江南主要产米区之一。于是集中周围地区的漕粮,“置仓无锡州,以便海漕。”(2)自明永乐初以降400余年间,京杭大运河成为东南漕粮北运的唯一通道,无锡逐渐发展成江南漕粮集中地和商品粮集散地。清雍正、乾隆时,每年集中无锡吞吐的稻米数以百万石计。至道光、咸丰年间,运河失修,漕粮改从上海由海路北上,无锡又成了上海主要的粮食供应地。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廷指定江浙两省漕粮在无锡购运后,外地稻米更大批汇流无锡。据统计,这期间,无锡米行已由咸丰时的40多家骤增至100余家,堆栈30余家,仓储容量200多万石。每年在无锡交易的稻米达400-800万石之多。无锡遂发展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而与安徽省芜湖、湖南省长沙、江西省九江(3)齐名。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北方大宗麦豆亦来锡成交。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无锡粮食市场达于鼎盛。

与米市的形成相伴随,明中期以后,无锡城北长安桥一带出现棉布集散市场。清乾隆、嘉庆时,无锡布庄聚集,放花收布,重载远运,“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4),故又有“布码头”之称。

至清末,在无锡一地成交输出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商业流通的活跃,给无锡近代经济的发展以有力的促进。

无锡的工业发育较早。自明中叶以后,即以烧陶、制砖、冶炼、织布、缫丝等手工业的发达而着称。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后,无锡得内地兴办新式工业的风气之先,自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始,相继开设机器纺织、缫丝、制粉、碾米、榨油等工厂,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最早发展的城市之一。至本世纪30年代,已建立起以纺织、缫丝和粮食加工为支柱产业的近代工业,并形成了名闻全国的荣、唐、薛、周、杨等民族资本集团。

到1933年,无锡已有工厂300余家,资本总额达1841.3万元。在全国六大工业城市中,无锡的工业生产总值为7726万元,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产业工人6.4万,仅次于上海,为全国第二。加上商业、金融的繁盛,而被誉为“小上海”。

无锡素称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之区,历代人文荟萃,群星灼灼。唐代人李绅和宋代抗金派领袖李纲是两位着名宰相。晋代的周处、明代的卢象昇为一代名将。

顾宪成、高攀是明末东林党人的领袖。清末的薛福成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他们都是活跃在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杰出人物,并多兼为文化名人。

在中国古代十大绘画名家中,晋代的顾恺之、元代的倪瓒、明代的王绂,都是无锡人。尤袤被誉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明清之际,无锡的文化名人还有地理学家徐霞客史学家计六奇、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剧作家杨潮观、词人顾贞观等。

近代以来,无锡又涌现了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数学家华蘅芳,“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学者丁福保,美术家徐悲鸿,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二胡作曲家、演奏家刘天华等。他们为祖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些名人的轶事佳话。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无锡的国民经济开始起飞。如今,已跻身于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3个较大城市之列。198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33.7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42.58亿元,国民收入120.65亿元,财政收入19.49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311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8484元,人均国民收入2988元,人均财政收入483元,均居江苏省第一位。在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名列第四,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居第二位。

1985年,无锡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地区,正以更矫健、敏捷的姿态,跨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步伐。

无锡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加工工业城市。

建国后,在纺织等传统工业继续发展的同时,崛起了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目前已形成以电子、轻纺、精密机械为三大支柱,包括化工、冶金、医药、造船、建材、食品等30多个行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装备水平和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工业体系。

据1988年统计,无锡现有县属以上工业企业1132家(其中大型企业42家,中型企业113家)。1988年工业总产值328.26亿元,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五位。

全市工业企业职工47.38万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4万元。

而无锡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亦早为全国所注目。至1988年底,共有乡镇企业1.2万余家,职工100余万人;乡镇工业总产值201.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1.27%。

无锡县、江阴市、宜兴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在全国各县中分别名列第一、三、七位。乡镇工业,已成为今日无锡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坚实的工业技术基础,为振兴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投资环境。

无锡是江南水陆空交通的枢纽。境内河港密布,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占地利之便,历史上的交通运输网络素以水运为主。

建国后,经过40年建设,现全境的内河航道总长1656公里。主要航道以市区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京杭大运河、锡澄运河、锡溧漕河等7条水运干线沟通太湖水系与长江港口。其中京杭大运河无锡市区段年通过量达6444万吨。

江阴长江渡口是江苏南北交通的咽喉,1988年旅客渡量达360万人次,汽车渡量144万辆次。无锡距对外开放的张家港仅42.5公里。

江阴黄田港拥有千吨级泊位14个,万吨级泊位6个,已被批准为国轮外贸物资装卸港。通过张家港、江阴港,将开辟国际远洋航线和国内近海航线。

无锡地处沪宁铁路中段,东距上海128公里,西距南京183公里。沪宁铁路无锡段长约40公里。

市内另有6条中转铁路专线,长7.6公里。1988年铁路货物发送量137万吨,旅客发送量943万人次。

无锡的公路四通八达。锡澄、锡虞、锡苏、锡常、锡宜等9条公路干线辐射四方。境内干支线总长1078公里。无锡市区有公共交通线路30条,营运总长度为344公里,日运量达37万人次。

还有出租汽车848辆。无锡东郊有硕放机场,距市中心20公里。

已开通无锡至北京、广东省惠阳及佛山的3条航空线。新建的国际集装箱中转站位于城南,年中转能力6000标准箱,货场吞吐量50万吨。

在无锡,历史地形成的江、河、湖、海相通的水运体系,正朝着水陆空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的方向发展。

无锡是苏南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中心。近年来,无锡进一步发挥东联上海口岸、西通内陆腹地的地理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国内贸易。1988年,全市外贸收购总值20.23亿元(实际价),有18大类600多种产品向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4.02亿元。全市现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5.3万个,从业人员14.4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拥有商业服务网点和人员数,在江苏省内居领先地位。

还有400多个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近20亿元;其中形成规模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吸引、辐射商品物资的作用。无锡的金融业在苏南也举足轻重。至1988年底,共有各种金融营业服务机构831个,从业人员8281人。全市各项存款余额5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2.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8亿元。

并初步形成了同业拆借、证券交易和外汇调剂等3个市场。从外地拆入资金常年保持在6-8亿元,有力地发挥了融通资金、支持经济建设的作用。

无锡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无锡已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中等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据1988年统计,全市有高校4所,中专20所,普通中学324所,职业中学20所,小学1895所,大中小学在校学生达62.4万人。还有职工大学11所,职工中专19所,职工学校168所,各类成人教育在册学生16万人。

幼儿教育发展较快,幼儿入园率从1979年的40%上升到1988年的91%,成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市有各类科研机构163个,专业科技人员12.32万人。每万名社会劳动者中的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11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约3倍。1978年以来,共完成科研开发项目1636个,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0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20项、市级科技进步奖983项。

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有影剧院111座,文化中心(馆、站)175个,工厂俱乐部588个。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219个,医疗床位1.66万张,卫技人员1.72万人。平均每千名居民拥有卫技人员42人,床位4张。全市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1.54岁和78.14岁。

无锡又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游览胜地,向有“太湖明珠”之美誉。列为全国十大重点旅游城市之一的无锡,风景资源集江、河、湖、洞、泉之胜,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浩浩太湖,碧波三万六千顷,渔帆出没。

在太湖北陂,群峰滨湖耸立,向东有十二渚,向西有十八湾,湖中有山,山外有湖,湖山相依,各尽其妙。登鼋头渚远眺,极目之处,太湖七十二峰隐约可辨,郭沫若曾赞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蠡园依傍五里湖,临湖长廊逶迤,由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湖上的传说得名。

在梅园赏梅,暗香疏影,身临“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的美妙境界。

惠泉山麓,郁郁葱葱,倚山坐落的锡惠公园内,有“天下第二泉”、寄畅园、龙光塔等胜迹。诸园各秉特质,构成了真山真水、真山假水、假山假水、假山真水,而以真为主的无锡园林风光。

古运河,石堤拱桥,鳞次栉比的店铺和民居夹河而筑,波光入室,构成江南运河典型的“水弄堂”,保存了百多年前水乡市镇的独特韵味。江阴的长江之滨,有着名的黄山炮台遗址。

宜兴的善卷、张公、灵谷、慕蠡诸溶洞,瑰丽奇幻,曲径幽深。吸引着中外游客的,还有那承继悠久历史的“吴中胜地”之魅力。无锡的古迹颇丰。明建筑寄畅园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太伯庙、北朝古刹惠山寺、东林书院旧址等14处古迹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妙光塔、黄埠墩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无锡的土特产和传统工艺品亦令人垂青。最负盛名者,当推无锡酱排骨(俗称“肉骨头”)、油面筋、无锡水蜜桃和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等。这些都是旅游者争购的物品。1988年,全市有外事旅游接待单位31家,拥有大小客车300多辆,游船游艇60多艘。全年仅市区就接待国内游客958万人次,接待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17.05万人次。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已成为众人向往的游览名城。

放眼前瞻,无锡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正努力把家乡建设成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建设成更加文明富庶的地区和风景更优美的旅游胜地。

在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无锡人民将写下新的历史篇章,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无锡词典目录 下一篇:无锡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