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革

书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6 00:24:17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16页(1260字)

指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的环节和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

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全面改革,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全面改革的国情依据。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曾经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公越好。我们还曾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至次要地位。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由此而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体制上,在各种管理体制、管理形式和管理办法上,存在着许多严重弊端和缺陷。

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情,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步子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一切需要试点,以便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完善办法,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全面改革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突出位置上。

十三大政治报告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因为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

在初级阶段。特别在当前时期,由于长时期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成为更为迫切的历史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动力。全面改革,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它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