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157页(760字)
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宗教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分为以心理学为重点的宗教心理学和以宗教学为重点的宗教心理学。前者是从心理学的立场来看宗教,认为宗教心理只是人类心理的一种特殊形态。后者从宗教学的立场来研究宗教心理,它力图阐明宗教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心理机能、自律性动机和结构,一般研究者都采用后一种立场。
人们对宗教心理的研究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开始,但长期以来这种研究只是做为哲学的一部分。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对宗教的“一切最本质的方面”进行过详尽的研究,他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宗教信仰的心理原理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的需要,并且阐述了宗教的奇迹和祈祷、祭奠的心理因素。20世纪以后,美国的克拉克学派开始对宗教心理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1900年第一部有关宗教心理学的专着斯塔巴克的《宗教心理学》一书问世,标志着宗教心理学的形成。宗教心理学发展至今,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1900-1920年是古典宗教心理学的发展时期,1920年普拉特的《宗教意识》出版,达到了这一时期宗教心理研究的顶峰。1921-1940年是宗教心理学向深层发展时期,主要受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的影响。荣格对宗教的研究独树一帜,他认为,宗教是一种人的变态的婴儿心理,即存在于成年人生活中的儿童式的恋慕、寻求依赖和保护的感情。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宗教心理学又出现了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宗教心理进行研究的重要倾向。
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存在着某些共性,但是其表现方式则由于时代和社会差异而不同。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宗教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宗教心理学采取客观的动态的观点,对人生各阶段的宗教心理进行分期研究。它把人的一生分成四个阶段:童年期、青年期、成人期、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