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菽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135页(1695字)
【生卒】:1897—
【介绍】: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专长理论心理学。
原名有年,曾用名潘叔,字水叔(水菽)。1897年7月13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1年留美深造,1923年获印地安那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一直在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解放后改为南京大学)任教。1949年起先后任南京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等职。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195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后一直任所长,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他现在主要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会主任兼理论心理学分支主编等。
潘菽早年较注重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认为“科学的心理学将建立在这许多实验室的工作者的结果之上,而各派的主义无与焉。”留学期间,他曾从事汉字和记忆方面的研究;回国后,进行过错觉、审美判断、汉字知觉、工作概念、形式训练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二十年代末,他从苏联心理学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开展各项研究“颇具有新兴国家学者有作有为的新气象”中得到启发,从而努力学习马列主义,主张中国心理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要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自己也从此致力于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
解放前他为学生开设了“理论心理学”课程,力图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系统地阐明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解放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更成了他的主要研究课题。5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界在学习马列主义、巴甫洛夫学说和苏联心理学进行专业改造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问题,他围绕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当时苏联心理学界曾就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问题展开争论,我国心理学界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心理活动就是高级神经活动;另一是认为心理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果。
他则提出一种新的见解:所谓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心理性质的,一种是生理性质的。
心理活动是一种具有新质的高级神经活动。此外,他还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心理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并把心理活动分为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基本范畴;认为“意识就是综合的认识”等。
他在治学方面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一是独立思考、勇于探新的精神。他明确提出改造心理学的主张,认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未能完全摆脱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严重束缚,并长期立足于二元论的思想基础之上。
而二元论则给心理学本身带来许多问题,导致它的发展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
因此心理学的改造必须从四个主要途径入手: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心理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二、要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切心理学工作都应密切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并为之有效地服务;三、要积极地通过批判分析,学习吸收国外心理学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四、必须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宝藏,这是构成我国心理学体系中最显着特色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1984)。
潘菽着述很多,专着有《心理学概论》(1929)、《社会的心理基础》(1929)、《心理学的应用》(1934)、《心理学简扎》等;由他主编的书籍有:《教育心理学》(1981)、《人类的智能》(1982)、《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与高觉敷主编,1983);论文有《背境对学习与回忆的影响》(英文,1926)、《意识的研究》(1929)、《中国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向》(1958)、《谈心理学的对象问题》(1959)、《论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1980)、《评论冯特,开展心理学百年经验的总结》(1980)、《论所谓心身问题》(1981)、《组织起来,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1983)等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