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醒世箴言大辞典》第746页(8105字)
命运总是取决于个人所感觉的、所想要的和所做的是什么。
〔美〕爱因斯坦《祝高尔基65岁生日的贺信》
追求对象的扩展称为“学习”,而捕捉对象的深度则称为“发现”。
〔德〕歌德《箴言与省察》
不管你胸罗如何的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
〔英〕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习惯的本能,不定的恐怖,和法定的利益,是反对接受新思想的武器;而且想起新思想,比教人承认他还难,有许多人终身反思而无什么真正的创见。
〔英〕罗素《政治理想》
我的感觉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只有通过一种概念的构造,才能变成一种世界观。
因此,不能断言可观察的世界的后面,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实在〕世界,因为这种可观察的世界本身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世界并不是由我们的感觉给予我们的。
〔美〕爱因斯坦《同施特恩谈话》
集体的智慧可惜不足以代替个人的智力。
反对公认意见的人都一直是一切进步的起源,无论道德上的进步,还是知识上的进步。
〔英〕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美〕爱因斯坦《失业的痛苦和探索自然界统一性的乐趣》
某种事情的思索,如一切的外在机缘和内在气氛都很调和,它自然地就涌出来。唯其如此,思想绝不是他们本来就有的东西。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只有大规模的怀疑主义才能够揭开把我们同真理隔开的帷幕。
〔英〕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感觉印象之间产生了某种秩序,这种秩序的产生,是通过普遍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创造,并且通过这些概念同感觉经验的某种确定的关系。
〔美〕爱因斯坦《物理学和实在》
一般的“书籍哲学家”,如同历史的研究者;自己思考的人,犹如事实的目击者。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我主张的怀疑主义总起来说只是下列三点:〔1)当专家们的意见一致时,与其相反的意见依旧具有不确定性;(2)当专家们的意见不一致时,非专家的人不能认为哪一种意见具有确定性;(3)当所有专家都认为一种肯定的意见缺乏充分的理由时,一般人很可以暂不作出他的判断。
〔英〕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我们用感性知觉只能间接地得到关于外世界的客体的知识。广义的物理学所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这样一些关于实际发生的事件和现象的概念,以便在那些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知觉之间确立起有规律的联系。
〔美〕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的提法》
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此世界实不乏有价值的思想,但这些思想中,能够产生反跳或反射作用力量的,也就是说,此思想着述成书后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却不多见。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因为一切重要的知识进步,都靠独立思考,不受外界意见的影响,在像尊重上帝的意志那样尊重多数人意志的地方,这种独立是不可能存在的。尊重多数人的意志比尊重上帝的意志更为有害。
〔英〕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从哲学观点来看,这种世界观同朴素实在论紧密地联系着,因为,后者的拥护者认为,我们的世界的客体是感性知觉直接给予我们的。
〔美〕爱因斯坦《物理学、哲学和科学进步》
如果我们完全采取怀疑的态度,把自己完全搁在一切知识之外,且由外面的立脚点,设种种的疑问,被逼而回到知识的围子里来,那么,我们就找来什么是不可能的,而怀疑主义也就永远不能反对了。
〔英〕罗素《哲学问题》
如果世界充满着真正思考的人,我想,大概不会容许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噪音吧!然而,社会每一角落却充斥着令人心惊肉跳和毫无目的的噪音。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广泛的事实材料对于建立可望成功的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材料本身并不是一个演绎性理论的出发点;但是,在这材料的影响下,可以找到一个普遍原理,这个原理又可以作为逻辑性(演绎性)理论的出发点。
〔美〕爱因斯坦《特殊和一般、直觉和逻辑》
所谓“错误的思想”,就是思想本身;而所谓“正确的思想”,就像鹦鹉学舌。
〔英〕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事实上,断定“实在”是独立于我的感觉而存在的,这是理智构造的结果。
我们恰巧相信这种构造,要超过用我们的感觉所作的那些解释。
〔美〕爱因斯坦《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
精明,如果是纯真的,它更属于我们性格中的无意识部分。
我认为,正是这种特质,使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英〕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可是我相信,我们需要有一个概念世界来把我们的感觉变成可以为思想所利用的东西。认为我们知觉到这个世界,那是幻想。
当我们说我们知觉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已经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概念的东西了。
〔美〕爱因斯坦《同施特恩的谈话》
古逻辑置思想于桎梏之中,新逻辑给予思想以翅膀。
〔英〕罗素《哲学中之科学方法》
只有我们观察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但是这种说法显然也是错误的,因为可观察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所观察到的不是世界。
〔美〕爱因斯坦《同施特恩的谈话》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样,科学而客观。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人们逐渐承认了这样一种信念,认为一切关于事物的认识,不过是对感觉所提供的素材的一种加工。
〔美〕爱因斯坦《罗素的认识论》
一切伪装的假情假意都是思索的产物,但是不能继续持久而不露破绽。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过于专一的想着任何一个问题都是错误的,特别是当我们只能思考而不能付之行动时更是如此。
〔英〕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凡是不能观察到的,都是不存在的。但是这种观点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们究竟“能够”观察到什么或者“不能够”观察到什么,那是不可能作出有效的断言的。
〔美〕爱因斯坦《同施特恩的谈话》
追求权力的科学虽日益胜利,而追求真理的科学见戮于一种怀疑论,此怀疑论乃科学家们的才能所孳生者。
若此情形谓之不幸,诚不可否认,但我决不能承认我们许多科学界领袖之罢黜怀疑论而崇奉迷信为进步。怀疑论许是苦闷的,也许是无出息的,但至少它是诚实的,且是真理的探求之产儿。或者它是一种暂态。
但返于已唾弃的愚蠢时代之信仰仍不能有真正的逃避。
〔英〕罗素《科学观》
在思想的世界中,只有精神,没有肉体,也没有重力的法则,更不会为穷困所苦。所以,有优美丰饶心灵的人,在灵思来临的一刹那间所得到的启示,其乐趣绝非俗世所能比拟。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中,会有启发性帮助的,我这样说,也许能够更加灵活地解释它。但是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那是完全错误的。
〔美〕爱因斯坦《同海森伯的谈话》
真正思索的人,在精神王国中,等于一国的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判断如同君主的圣谕,他的话就是权威,——君主是不接受他人的命令,也不认识其他的权威。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根据一个建立在一些具有最大简单性的前提之上的概念体系,能够“理解”所有感觉经验的总和。怀疑论者会说,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信条”。事情虽然如此,但是这个“不可思议的信条”已由科学的发展给以惊人的支持。
〔美〕爱因斯坦《广义引力论》
观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观察下的现象,在我们的量度装置中产生某些事件。结果,进一步的过程又在这套装置中发生,它们通过复杂的途径,最后产生了感觉印象,并帮助我们把这些感受在我们的意识中固定下来。
〔美〕爱因斯坦《同海森伯的谈话》
严格说来,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我们的心理经验包括一个丰富多彩的序列:感觉经验,对它们的记忆形象、表象和情感。物理学同心理学完全不同,它只直接处理感觉经验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但是,甚至连日常思维中的实在的外在世界这一概念也完全是以感觉印象为根据的。
〔美〕爱因斯坦《物理学和实在》
我们的一切思想和概念都是由感觉经验引起的,它们只有在涉及这些感觉经验时才有意义。
〔美〕爱因斯坦《时间——空间》
我们对于那些有关实在的想法表示信赖或相信,仅仅根据于如下的事实:这些概念和关系同我们的感觉具有“对应”的关系。
我们的陈述的“真理”内容就在这里建立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科学中就都是这样。
〔美〕爱因斯坦《给塞缪尔的信》
在我们能够宣称已经在最低程度上观察了任何东西之前,我们必定能够说出自然界是怎样起作用的。
必定至少用实践的语言知道了自然规律。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美〕爱因斯坦《同海森伯的谈话》
几何——物理理论本身不能直接描绘出来,因为它只是一组概念。
但是这些概念能用来把各种各样实在的或者想象的感觉经验在头脑里联系起来。因此,使理论“形象化”,就意味着想起那些为理论给以系统排列的许多可感觉的经验。
〔美〕爱因斯坦《几何学和经验》
按照朴素实在论,事物“都是”像它们通过我们的感官而被我们知觉到的那样。
这种幻想支配着人和动物的日常生活;它也是一切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出发点。
〔美〕爱因斯坦《罗素的认识论》
逻辑基础愈来俞远离经验事实,而且我们从根本基础通向那些同感觉经验相关联的导出命题的思想路线,也不断地变得愈来愈艰难,愈来愈漫长了。
〔美〕爱因斯坦《物理学和实在》
事实上,“实在”决不是直接给予我们的。
给予我们的只不过是我们的知觉材料;而其中只有那些容许用无歧义的语言来表述的材料才构成科学的原料。从知觉材料到达“实在”,到达理智,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理智构造的途径,它完全是自由地和任意地进行的。
〔美〕爱因斯坦《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
唯有经验能够判定真理。然而,如果我们成功地用公式表述了一个富有意义的、严谨的问题,我们就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不管已知的经验事实多么丰富,要证实或者要驳倒都不会容易的。
〔美〕爱因斯坦《广义引力论》
虽然事件和经验事实是整个科学的基础,但是它们并不构成科学的内容和它的真正本质;它们不过是组成这门科学的题材的资料。
对实验事实之间的经验关系的简单观察,在他看来,并不代表科学的唯一目的。
〔美〕爱因斯坦《评梅耶松的书》
理论家的方法,在于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他必须首先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推导出结论。
〔美〕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的原理》
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
〔美〕爱因斯坦《空间、以太和场》
科学方法带给人类哪些希望和忧虑呢?我不认为这是提问题的正确方法。这个工具在人的手中究竟会产生出些什么,那完全取决于人类所向往的目标的性质。只要存在着这些目标,科学方法就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可是它不能提供这些目标本身。科学方法本身不会引我们到哪里去的,要是没有追求清晰理解的热忱,甚至根本就不会产生科学方法。
〔美〕爱因斯坦《科学的共同语言》
正确的命题是从它所属的体系的真理内容中取得其“真理性”的。
〔美〕爱因斯坦《自述》
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
〔美〕爱因斯坦《自由和科学》
用尽可能简短的形式,来表述一系列概念的进程,而又足以完整地把发展的连续性彻底保存下来,那是有点吸引人的。我们要尽量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相对论,并且要表明全部的进程是由许多微小的而几乎自明的思考步骤所组成。
〔美〕爱因斯坦《相对论发展简述》
它(指理论观念)是由创造性的行为产生出来的。一个理论观念一旦获得了,人们就不妨抓紧它,一直到了它导致一个站不住脚的结论为止。
〔美〕爱因斯坦《广义引力论》
这种公式(指某些精密公式)一旦胜利完成以后,推理就一个接着一个,它们往往显示出一些预料不到的关系,远远超过这些原理所依据的实在的范围。
〔美〕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原理》
暂时的成功较之原则性的考虑,对于几乎所有的人,都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时兴的东西总是使入迷惑,即使在一段时间内。
〔美〕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看法》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的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食的习性的。
〔美〕爱因斯坦《自述》
我对自然知识的兴趣,无疑地也比较强;而且作为一个学生我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美〕爱因斯坦《自述》
要达到关于知识的理论,不可能通过对逻辑性的思维和思辨进行分析,而只能通过对经验的观察资料进行考查和直觉的理解。
〔美〕爱因斯坦《评梅耶松的书》
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但是如果渴望达到这个目标的念头是强烈的活跃在我们的心里,那末我们就不会缺少干劲,去寻找达到这个目标并且把它化为行动的方法。
〔美〕爱因斯坦《目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汉)戴《礼记·大学》
巧言虽美,
用之必灭。
高者未必贤,
下者未必愚。
(唐)白居易《涧底松》
言者无罪闻者戒,
下流上通上下泰。
(唐)白居易《采诗官》
利剑不可近,
美人不可亲。
利剑近伤手,
美人近伤身。
道险不在广,
十步能摧轮。
情爱不在多,
一夕能伤神。
(唐)孟郊《偶作》
巧舌如簧总莫听,
是非多自爱憎生。
(宋)刘兼《诫是非》
功名多向穷中立,
祸患常从巧处生。
(宋)陆游《读史》
取人最忌规模狭,
绝物常因议论严。
(宋)刘克庄《圣贤》
上邪下难正,
众枉不可矫。
(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
人生贵得志,
岂必多奇谋。
折节求功名,
当为天所羞。
(明)陈子龙《西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