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墨家

书籍: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22:41:01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天津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第1033页(576字)

中国古代重要文化现象。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世称墨子。是春秋战国初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长期居住在鲁国

出身贫寒,自称“贱人”,做过工匠,后成为“士”,任宋国大夫。

早年学过儒术,后来抛弃并反对儒家思想和主张,聚徒讲学,创立了墨家学派。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提倡“节用”、“节葬”、“非乐”,反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战争,但不反对诛有罪之君的正义战争。

提倡“兼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他的“天志”、“明鬼”说是其学说中的落后部分,但又提出“非命”,认为“天命论”是“天下之厚害”。墨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为儒家的反对派,影响极大。墨子死后,墨家分为3派。

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天志”、“明鬼”等迷信成分,发展了墨子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逻辑学以及数学、光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墨家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其领袖称为“巨子”,由上代巨子指定贤者担任,代代相传。秦汉以后,统治阶级崇儒抑墨,墨家逐渐衰微,墨家也成为“绝学”,少有研究者。至清代中叶以后才被学者重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