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橇
书籍:金瓶梅鉴赏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6:03:0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金瓶梅鉴赏辞典》第151页(471字)
亦称“伎”、“踏”、“高”、“高跷”。
《列子·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驰并趋,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这种双枝属胫,实际上就是高跷表演。有人说高跷原是一种水田舞踊,与秧歌有着密切关系。
这是可能的。因为,《京都风俗志》就是称高跷为“高脚秧歌”。高跷分为两种,一种是矮脚高跷,演员脚上绑着大约三四尺高的木条,分饰着各色人物,一面走,一面表演,跳扑驰腾,舞蹈性强,可以表现《扑蝶》、《八仙过海》之类节目。一种是长脚高跷,脚上绑的木条很高,灵活性较差,可以表演《小放牛》、《打花鼓》之类节目。
甫塘逸士《续阅微草堂日记》:“高跷皆上与楼齐,在道稍停,即可借人家飞檐为其坐席也。”这要算是最高的高跷。表演时,有锣鼓伴奏,主要是鼓,加强节奏。《雍熙乐府·元夜》:“货郎儿由恁来赊,耍孩儿竹马蹀躞,高橇,挑彩索,各逞豪杰。
”《金瓶梅》此回《双调·新水令》提到的“躧高橇”,正是民间娱乐的一种,明代散曲常写及,并与鲍老、迓鼓、舞旗、竹马等相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