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金瓶梅鉴赏辞典

南戏

书籍:金瓶梅鉴赏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6:09:3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金瓶梅鉴赏辞典》第165页(806字)

十二世纪初至十四世纪末在我国南方流行的一种戏曲艺术,亦称“戏文”、“南曲戏文”。

因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传奇”,还因其表演细腻、唱腔幽雅动听而被当时人称作“鹘伶声嗽”。南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成熟戏剧,是在东南沿海一带农村乡镇流行的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南宋中叶已盛行于都城临安(今杭州)及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在元杂剧勃兴于北方的时候,南戏在南方仍然盛演不衰,元末明初,元杂剧开始衰微,南戏的影响甚至波及到北方。

入明以后,封建士大夫编写南戏的人日渐增多,他们不但创作鼓吹封建伦理道德的教化剧,而且将宋、元时代那些揭露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好戏篡改得面目全非,南戏之花日渐枯萎,终被传奇所代替。现知最早的南戏剧目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赵贞女》和《王魁》,它们都是谴责男子富贵易妻的婚变戏。今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收载入《永乐大典》戏文三十三种中仅存下来的《张协状元》,这是南宋中叶的作品。

目前已知宋、元南戏剧目达一百九十三种,明初南戏一百十二种,但保存下剧本的仅有不到二十种,其中尚能保持原貌的仅有五、六种。南戏的结构比较灵活自由,采取分场形式,一般十几场到几十场不等,第一场叫“副末开场”,让副末上场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剧情梗概。

南戏中所有登场角色都能演唱,在曲、白、科介的综合运用上都更有利于舞台演出。

南戏的音乐,主要取材于民间歌曲和词体歌曲,也吸收了一些大曲、诸宫调和唱赚成分。

南戏音乐与南方语调相一致,它仅使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其旋律多用级进,节奏多舒缓婉转。在继承民间小戏和宋杂剧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旦、净、丑、末、外、贴七种角色,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均以生、旦为主。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南戏虽已转化为传奇,但演出的剧目却有不少仍来自南戏,而且在声腔上也以明代南戏系统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为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