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金瓶梅鉴赏辞典》第190页(271字)
据《高僧传》记载,跋陀到洛阳,见少年惠光反踢毽子,可知至迟在唐代已有此戏流行了。
高承《事物纪原》:“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毛,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名色。”可见宋代踢毽子已有不少花样。
幼女更擅长此戏。《百戏竹枝词》:“数人更翻踢之,名曰攒花,幼女之戏也,踢时则脱裙裳以为便”,“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
至于踢毽子的功用,《京都风俗志》说是:“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金瓶梅》此回踢毽子的玳安和王经,都是西门庆家年轻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