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论
书籍: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4:27:4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854页(577字)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表现的理论。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把《周易》中出现的“意”、“象”两个概念引入艺术论领域,提出了“旨微于言象之外”的观点。“意”、“旨”指人的意志、思想、感情等主体意识形态,“象”指物之象,是感性状态的东西。前者是无形的东西,要借后者以荷载。主张意、旨落在言象上要轻微远淡。
其实早在先秦时,庄子就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认为“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提出了“言不尽意”说;魏晋时王弼更直接地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主张象不尽意,肯定艺术表现存在超象之意。此后,在中国文论史上形成了意象论,主张艺术创造要超出直接形象、直接文字,显现深层的意蕴、境界,能使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重新创造出艺术形象和意境,领悟出丰富的旨趣。
如唐皎然强调诗义的“象下之意”、“文外之旨”(《诗式》),司空图强调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外,刘勰则把“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存在于作家想象中的尚未用某种物质材料加以表现的形象,即思维中的意象,不同于上述存在于作品中的意象。此说影响到后来“妙悟”说、“神韵”说的产生。
上一篇:意识流小说
下一篇: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