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书籍: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4:39:4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881页(345字)

元代戏曲形式。

产生于金末元初的中国北方,也称北曲或北杂剧。它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其剧本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曲由一个演员(正末或正旦)主唱,分别称为末本和旦本。其他脚色只白不唱,或偶尔唱一二支小令。

元杂剧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多方面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其作家和着名演员见于记载的均有100余人,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宋末元初,杂剧南移,又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盛极一时。着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致远、白朴、杨显之、郑光祖等。传世的优秀作品数十种,如《窦娥冤》、《西厢记》等。元杂剧对后来的戏曲发展有深远影响,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