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音韵学辞典

等韵学

书籍:音韵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3:10:12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27页(1765字)

㈠音韵学的分支,系统地分析汉语语音结构的一门学科。

等韵学以字母表示汉语的声母,以五音或七音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以清浊来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以等呼来分析韵母的结构,以转、摄来归纳韵母的类别,以编制等韵图来表现汉语的声韵配合关系,以制订等韵门法来指导阅读等韵图,调整韵图和反切之间的差异。等韵学的兴起,使汉语语音的研究在韵书、反切的基础上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精密。等韵学约肇端于唐代中叶。

由于宗教和文化对辨字审音的精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韵编排反切的韵书已不能满足需要,这就推动了对汉语语音的进一步研究。

魏晋六朝以来,通过对反切、双声叠韵、四声的研究,汉语语音学的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韵书的编制代表了这一时期语音学的成就。但是韵书的体例表明,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于分别韵部和声母的注意大大超过了对声调的注意。

并且韵书中各韵所包含的实际韵母多少不等,反切虽然能帮助分类,但各类间实际的区别究竟是开合的不同,洪细的不同,还是其它的不同,不能得其要领。韵和韵之间的关系如何,更不好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悉昙家从梵语语音学中得到的知识便和研究汉语语音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等韵学就应运而生了。

等韵学对汉语声母的认识表现在字母、七音(或五音)、清浊的学说中。字母的产生,标志着对汉语声类的认识已由感性走向理性、由零乱走向系统。字母归纳为七音(或五音),分别出清浊,说明对声母的发音机理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字母、七音、清浊的名称、次序和分类在各种韵图中本来有些差异,后来逐渐统一,即成为通行的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大体上反映了唐宋间汉语标准语的声母系统。明清时期,许多等韵学着作中字母数量减少,反映了语音系统发生变化,实际存在的声母减少。

明萧云从《韵通》的字母用20个字代表当时口语标准音的20个声母:贡(k)琼(k‘)维()帝(t)统(t‘),凝(n)宝(p)丕(p‘)明(m)宗(ts)。苍(ts‘)雪(s)瞻(t)春(t‘)石(),华(x)风(f)舞(v)浪①茸()。

把等韵学的理论和等韵学对汉语语音的认识具体地、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是等韵图。

早期韵图主要表现《广韵》一系韵书的语音系统,韵书中每一个反切在韵图中都有对应的位置。但是韵图的组织和反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韵书反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解释和调和这些矛盾现象,等韵家制定了一些条例,这些条例总称为“门法”。

比如《广韵》“肇,治小切。”“小”是三等齿头音字,但是韵图中齿音三等的位置被正齿音占据,“小”字只好列在四等格上,可是“治”字是列在三等格里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等韵学中“窠切”这一门法规定,凡是以舌上音字为切上字,以列在四等的齿头音字为切下字的,被切字属于三等。又如《广韵》“贮,丁吕切”,“丁”属舌头音端纽,韵图中应占一四等格,可是“吕”却是列在三等的字。

为此,“类隔”这一门法规定,凡是切下字属二三等的,即使切上字为端组声母字,被切字也属知组声母,反之,如果切下字属一四等,即使切上字为知组声母字,被切字也属端组声母。明清以后,韵图的宗旨以说明当时语音为主,不以阐明反切为务,韵书也改进了反切,等韵家不再困扰于上述矛盾,“门法”也就逐渐被废弃了。在近现代西方语音学理论传入我国之前,等韵学在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学者们辨析音理、分析汉语语音系统的主要理论武器。

在上古音和中古音的研究中等韵学知识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门学科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某些基本概念的表述和术语的定名不科学、不明确、不统一,韵图的组织不尽合理,等韵门法繁琐而且玄奥难懂,这些都使等韵学带上了神秘玄虚的色彩,妨碍了它本身的发展。近现代关于等韵学的专着,比较重要的有赵荫棠的《等韵源流》和李新魁的《汉语等韵学》㈡书名,清许惠撰。书成于光绪初(1878)。是一部基本上反映当时口语标准音、也包含若干方音成分的韵图,此书对声、韵母的分析,采用“声介合母”的分析方法,因此声类有38个,韵类仅12个。如果不考虑粗细音的分别,声母只有22个,与现代普通话一致。此书分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去、入五类,入声兼配阴阳声韵。全书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以韵为纲列字,后一部分以声为纲列字。收在《择雅堂初集》中。

上一篇:等韵切音指南 下一篇:音韵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