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通韵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50页(834字)
音韵学书。
清毛奇龄撰。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共12卷,卷首另有疏、表、序首、序、缘起、论例、韵表、图、韵目、古韵目合一卷。此书考证律韵(指唐宋官韵)和平水韵的源流,并讨论古韵的分部和通转。毛氏以为平水韵应为108韵,在通行的诗韵106韵外,另增上声拯韵、去声证韵。全书按108韵列字。有关韵目下注明礼部韵独用、通用之例,以恢复律韵206韵的面貌。每韵收字、反切、释义在诗韵基础上有所增删修改。
各韵后讨论古韵分部和通转,举例说明108韵间相协关系,所引韵文以《诗经》、《周易》为主,包括楚辞,诸子,汉魏六朝诗、歌、乐府,直至唐宋诗文,并运用了谐声材料,然后在“附载”中补充列举例证。
书中多排斥顾炎武《音学五书》,并自创古韵四门,即所谓“五部三声两界两合”的理论。五部据宋郑庠《古音辨》古韵六部减为五部。第一部为平声韵东、冬、江、阳、庚、青、蒸7韵,第二部为支、微、齐、佳、灰、鱼、虞、歌、麻、尤10韵,第三部为鱼、虞、歌、麻、萧、肴、豪、尤8韵,第四部为真、文、元、寒、删、先6韵,第五部为侵、覃、盐、咸4韵。
三声指平上去3声相通,统归一部。两界指入声归入第一、四、五阳声3部,称“有入十七部”,17韵连环通转;第二、三阴声2部称“无入十三部”,13韵间也互相通转。
两合指无入13部的去声跟有入17部的入声通转。
此外,又用所谓“叶”来解释不合四门的其他通转现象。
此书由朝廷宣付史馆刊行,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但仅就诗韵合并以求古韵,又专意讲求古韵今韵之通,虽然在古韵各家中分部最少,而仍有出韵,循环往复,几乎无所不通,泯灭5部界限;又恪遵诗韵旧规,入声仍配阳声,跟同时代的顾炎武《音学五书》离析唐韵,客观归纳古韵而分部相比,失误疏略之处很多。另一方面,毛氏论古韵以《诗经》为主,又能运用谐声材料,书证虽然时代下限过晚,但征引浩博,尚可供研究古韵者检阅参考。
书有康熙甲子史馆刊本。因内容繁多,毛氏又删节为《韵学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