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四声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55页(1135字)
音韵学术语。
指上古声调。此术语清段玉裁最先使用,并明确提出对上古声调的看法。
《六书音均表一·古四声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条理。
”段氏认为周秦汉初,声调只有平上入三种,没有去声,直到魏晋才产生去声。最早论及古音声调的是明陈第。
他认为古音存在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指出《诗经》不像唐诗那样非得同声调押韵不可。江永把陈氏的观点概括为“陈氏知古四声可不拘矣”。清顾炎武提出四声一贯说,意思是《诗经》押韵平上去入四声可以同用。表面上看与陈氏四声不拘说相似,本质上却有所不同。
《音学五书·音论》:“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
”这话的关键在于“转”字,认为《诗经》押韵字可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转变”声调,可知顾氏四声一贯与陈氏四声不拘,并不完全相同。清江永关于古四声的观点与陈第基本一致。
陈、顾、江三家可以统称为古有四声说,只是说得不甚明确、肯定。段玉裁首倡古无去声说。
清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诗声类》:“至于入声,则自缉、合等闭口音外,悉当分隶自支到之七部,而转为去声。盖入声创自江左,非中原旧韵。”学者一致认为,孔氏古无入声说是囿于方音(孔广森为曲阜人),不足取。
清王念孙、江有诰更明确地提出古有四声说。江有诰《再寄王石臞先生书》:“有诰初见,亦谓古无四声,说载初刻凡例。至今反复抽绎,始知古人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
”江有诰古四声见解的核心是某些字古今声调不同。今人周祖谟撰有《古音有无上去二声辨》一文,详细论述了古有四声的观点。
今人王力则动摇于古有四声说和古无去声说之间。王氏三十年代的《汉语音韵学》赞成江有诰古有四声说,六十年代《汉语音韵》则赞成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但这时他对古无去声说进行了改造,认为入声分两类,一为长入,一为短入。长入即齐梁以后的去声,短入仍为入声。此外,黄侃提出古音两声说,《黄侃论学杂着·声韵略说》:“古有平入而已,其后而有上去。”黄氏这个见解来源于段氏,《六书音均表一·古四声说》:“古平与上一类,去与入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
”段氏认为《诗经》时代已有上声,黄氏进而认为《诗经》时代就不存在上声,黄氏《诗音上作平证》一文,就是古音两声说的注脚。黄氏两声说,今人遵信的比较少。
总起来说,古音声调问题还在继续讨论,但多数学者倾向于古有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