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学发微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64页(771字)
音韵学着作。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陈新雄的博士论文,出版于1972年。书专门讨论周、秦、汉初的语音系统。全书分5章。第1章绪论,泛论古音之界域,古音学之起源,前贤研治古音之资料及方法。其中关于前人研究古音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分为韵部、声类、声调三项进行讨论,对于古代韵文,《说文》形声、重文,经籍异文假借,汉儒音读,音训释音,古今方言,《广韵》切语各种资料的性质、运用方法,都有详细分析介绍。第二章古韵部说,分别介绍顾炎武等人的古韵学说,附论从清代到现代部分音韵家学说,对各家古音学着作的内容体例,在古韵分部方面的创见、缺失,有详尽的分析。
第3章古声纽说,分别介绍钱大昕、黄侃等人的古声说,附论曾运乾等人的古声纽研究,对于传统古声纽学说的源流发展有清晰的勾勒。第4章古声调说,分别介绍陈第等人的古声调说,附论戴震、钱大昕、张惠言、张成孙的学说。
第5章结论,综合前人学说,提出自己的见解。古韵分部以黄侃晚年所定的30部,加上姚文田所分的匊部、王力所分的微部,厘定为古韵12类32部,并归纳《诗经》及群经、《楚辞》韵脚,逐部列为韵谱,又整理《说文》谐声成“古韵32部谐声表”,作为古韵分部的参证。同时,构拟了32部的音读,讨论了32部的对转、旁转及演变规律的音理和例证。在古声纽方面,提出22纽的学说,除去古音遗失的m、d、g不计,则为19纽,与黄侃的古本声19纽相同。
关于古声调,则折衷江有诰、王念孙等人的“古有四声”说及段玉裁、黄侃古声惟有平入的说法,认为古音实际上虽有四声的分别,而古人观念上只能区别舒促二类。此书对传统音韵学研究有详尽的分析,资料丰富,远胜于一般的音韵学通论性着作,但对现代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注意不够,不能吸取新的研究成果。书为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第18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