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268页(2888字)
㈠学科名称。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汉字声、韵、调的类别及其古今演化轨迹,并辨析语音的发生过程。传统音韵学又分成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3个部分,分别以诗骚押韵谐声、中古韵书和等韵图等为研究对象。
中国的先秦和前汉文献中已有关于字词读音的零星记载,如说“莒”字发音时“呿而不唫”等等(《吕氏春秋·重言》),这些资料固然可贵,但并不足以成为建立一个学科的基础。随着汉代经学的产生和发展,注释家们在为先秦典籍下注解的时候开始自觉地使用“直音”这种注音方法。由于直音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字如果没有同音字,就无法用直音下注,所以在当时的不少注释书中都是把直音和比况并用的。这类注音手段直接影响到了早期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广泛应用的“读若”、《释名》中的“声训”都是直音或比况的发展。
但读若和声训在当时往往是训诂的辅助手段,目的是考求字源和语源。《释名》中出现的“舌腹”、“舌头”、“合唇”、“开唇”、“推气”之类术语,虽初具描写发音方法的雏型,但真正的字音分析则产生于东汉末年,以反切注音法的出现为标志。
反切注音的发明,是受了从西域传入的印度声明学的启发。旧说以为反切法最初见于三国魏孙炎《尔雅音义》(《颜氏家训·音辞篇》),后来有人曾提出异议(近人章炳麟《国故论衡·音理论》),但对于反切产生于汉末则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反切分析字音只是“二分法”,即把一个音节分成“声”和“韵”两部分,后者包括今人所说的介音、主元音、韵尾和声调。二分法虽不够细密,但作为注音和审辨诗文用韵的工具,也足够了。
由于二分法比较简明地反映了汉语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后代等韵学的字音分析法产生之后,反切注音法仍然长盛不衰。
音韵学真正从注释学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韵书的出现为标志的。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六朝期间,韵书锋出,但所有这些书都已亡佚。其中有几部韵书,因为隋陆法言编《切韵》时曾参考过它们,现存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韵目下小注中还保留着这些韵书与切韵韵部的分合异同。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大略考知,六朝韵书(至少其中一部分)有以下特点:①按反切列同音字,②分韵列字,③分别四声。在四声的分析上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沈约的《四声谱》。此书虽本为诗文辨韵而作,但他已能把声律提到理论上来认识。反切、分韵和对四声的分析这三者构成了早期汉语音韵学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切韵》则是早期汉语音韵学的集大成之作。到了唐代,出于科举考试的需要,又产生了一批《切韵》的刊谬补缺本,这时期的韵书对韵的分析也日趋精密,但对声母的总结尚未进入自觉的阶段。
自觉地归纳总结汉语的声类始于唐末五代僧人守温的《三十六字母图》,这一分析导致了汉语等韵学的产生。等韵学以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互相配合关系为研究对象,而以编制等韵图作为表现其语音系统的手段。
宋元时期,等韵图主要表现《广韵》一系韵书的反切系统,明清以后,很多等韵图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和若干方言的实际语音系统,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对汉语语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声母的分析归纳,与科举诗文的用韵关系不大,因此等韵图始终没能象韵书那样受到官方的重视。比如宋代的《韵镜》、《七音略》和《切韵指掌图》等几种韵图,虽然包含着大量有关中古语音宝贵资料,但在当时,它们都没有得到象《广韵》和《集韵》那样的权威地位。
《广韵》和《集韵》标志着韵书发展的顶峰,也导致了韵书形式的僵化。
此后出现的《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等韵书虽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革新精神,但在大体上仍未脱出《广韵》窠臼。直到元代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才算比较客观地描写了当时口语的音韵系统。
这部中国古代第二大韵书的产生,除了应归功于作者的反复古主义精神外,它也是元代戏曲盛行的必然结果。
宋元时代的一些音韵学着作中表现出一种非历史的观点。《韵镜》、《七音略》、《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四声等子》之类的等韵图,都是纯为解释反切而作,甚至主张放弃当时的实际字音,而以《广韵》的206韵为正。另一方面,朱熹在他的《诗集传》和《楚辞集注》等着作里则广泛地应用一种称为“叶音”的方法,他没有认识到古今语音演化的客观事实,而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临时改读字音去勉强凑合诗骚的押韵,虽然后人可以从他的韵例中了解到宋代语音的某些细节,但这个理论本身对于古音学则是没有益处的。到了明代,陈第以鲜明的历史演化观念批判了“叶音说”,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古音学。此后又有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确立了归纳《诗》韵的基本原则,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清代的古音学是中国音韵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这时主要的音韵学着作有江永的《古韵标准》、戴震的《声韵考》、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孔广森的《诗声类》、王念孙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江有诰的《音学十书》,等等。这个时期不但基本解决了古韵的分部问题,而且还正确地指出了古代语言文字中的一些重要规律,如“同声必同部”、“阴阳对转”等。清代音韵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除了学者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外,还主要是由于他们已经比较自觉地把古音、今音和等韵三个部门融为一体,其方法已相当接近于后代的发音学和音系学了。
现代音韵学虽然吸收了一些国外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但其研究的资料和方法则仍是清代音韵学的继承和发展。
音韵学在清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被看作传统国学的基础。
在汉字中,谐声字和假借字占全部字数的十之八九,不明音韵则无从得知字义产生的缘由。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历经屡次刊刻传抄,其间衍误讹脱每有所见,不明音韵则无法判断入韵字的正误及文字间的通假关系。
所以说,清代学者在文字学、训诂学、校雠学、注释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几乎都是以音韵学的造诣为前提的。
㈡音韵学着作。
今人张世禄着。成书于1931年。
此书凡五编,主要是运用近现代西方语言学原理将汉语音韵学材料加以剖析说明。第一编《音韵学总论》,讨论音韵学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介绍过去音韵学演进的大概。第二编《关于广韵的研究》,讨论《广韵》的体例、韵部、声类及关于韵书的源流。第三编《古音学上的问题》,讨论各家古韵学说,关于古声、韵及古音通转的种种问题。第四编《等韵学的内容》,讨论韵摄、等呼、字母、清浊等,以及诸等韵家所根据的语音系统。第五编《国音字母和国音系统》,讨论国音系统的来源,注音方法的进步以及国音字母的价值。
每篇后均附有《参考书举要》。㈢音韵学着作。
今人陈振寰着。书成于1986年。
全书共分9章:1)绪论,2)语音基础知识,3)音韵学的基本概念,4)上古音系,5)隋唐音系,6)等韵学说与五代宋音系,7)诗韵、词韵、曲韵和宋元音系,8)明清语音概貌,9)汉语音韵发展的若干结论。本书着重从断代音系方面来介绍汉语音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