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词典》第383页(2403字)
疑问代词
在介词“为”后构成“为许”,询问原因。
义即“为何”、“为什么”。①意中为许无佳况?梦里分明到故乡。(《诚斋集·舟中不寐》)②为许朝来有新喜?庭闱一骑报平安。(《诚斋集·早炊蕉步得家书》)
指示代词
一、用于形容词前作状语。
义即“如此”、“这样”。①天造梅花,有许孤高,有许芬芳。
(《全宋词·刘克庄:沁园春》)②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苏轼文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③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多,准对陛下无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宋史·王旦传》)——短:说人短处。
称:称赞。同年:科举同一期及第者,类似今言同学。甚得许大度量:怎能有如此大的度量。
二、用于动词后作宾语,指代上文出现的某物。义即“这样”、“此”、“这个”。①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华山畿》)②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武陵王萧纪:明君词》)③已是不成眠,如何更遭许?(《诚斋集·夜雨不寐》)——许:这个,指代夜雨。
三、“许”用于表示物名的名词后,用来比喻,说明某物像另一物那么大、那么长等。
物名前或有“长”、“大”,“物名·许”后也可有“大”。义即“那么”。①真卿年十八九时,卧疾百余日,医不能愈,有道士过其家,自称北山君,出丹砂粟许救之,顷刻即愈。(《太平广记·神仙三二·颜真卿》)——粟许:像米粒那么大(的一点儿丹砂)。
②僧合眸讽诵,睫毛长指许。(《聊斋志异·丐僧》)——长指许:有手指那么长。③其灯光初大如钵许,后渐大如小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大如钵许:像钵那么大。
④我言国家大事,有安社稷功,止得线许大官,汝等何人,反在我上?(《宋史·弭德超传》)——线许大官:线头那么大的官职。
数词
一、用于数词后,构成表示约数的数词短语,其后可带名词或量词。
义即“来”、“左右”。①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
(《后汉书·申屠刚传》)②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
既至石头,悉掷水中。(《世说新语·任诞》)③楼高十许丈,三层累砖所成,不用一木。(《渭南文集·入蜀记》)
二、用于数量短语或量词后表示约数。
义即“来”、“左右”。①蛇在皮中动摇良久,须臾不动,乃牵出,长三尺许。
(《搜神记·华佗》)②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渭南文集·入蜀记》)③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稼轩长短句·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三、“许”还可与表示约数的“来”同义连用,或用于表示不定数量的两个相邻数词之后。义不变。①乃为沐浴易衣,貌如二十许来。(《太平广记·再生一·韦讽女奴》)②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琉璃丈来许。
(《诚斋集·舟人吹笛》)③遣婢耀米,因尔逃窜。
三四许日,方复擒之。(《颜氏家训·治家》)④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太平广记·神仙七·王远》)
四、用在“多”、“多多”、“小”等词语后,表示许多或很少。
义即“许多”、“一点儿”等。①命骑追之,已觉多许里。(《世说新语·假谲》)——多许里:很多里路。②简文道王怀祖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多许。
(《世说新语·赏誉》)③又今视诸星出于东者,初但去地小许耳。(《晋书·天文志上》)——去地小许:离地面不远。
五、用于时间词语后,表示约略在某时点前后。用于“久”后,共同表示很久或很长时间。
①三更许,雨晴明月,福视妇人,乃一大鼍。(《太平广记·水族五·张福》)②居七日,猛凌晨至,以水激之,日中许,庆苏焉。
(《太平广记·再生四·干庆》)③夜三更,有扣门者,久许,闻应云:“门里有贵人,不可前,宜从后门往。”(《太平广记·征应三·陈仲举》)
量词
用于某些词语前后,表示少量。
义即“些”、“一些”。①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
”(《世说新语·规箴》)——审:清楚,了解。谓:认为。胜我许:比我强些。②请谁留许春寒着,更放梅花住少时。
(《诚斋集·春暖郡圃散策》)——留许春寒:留住一些春寒。
语气词
一、用于“奈何”、“可惜”、“可怜”等词语后,表示感叹语气。
义即“呢”、“啊”。①空有恨,奈何许!(《稼轩长短句·贺新郎·赋滕王阁》)②可惜许!月明风露好,恰在人归后。
(《全宋词·晏殊:雨中花》)③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太平广记·幻术三·板桥三娘子》)——遭君:遭受你〔的报复〕。
二、“许”用于方位词“里”后。义即“〔里〕头’、“〔里〕面。”①秋风里许杏花开,杏树旁边醉客来。(《全唐诗·戴叔伦: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②师问黄蘖:“笠子太小生?”黄蘖云:“虽然小,三千大千世界总在里许。”(《祖堂集·南泉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