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书籍:古汉语虚词词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18:04:00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词典》第456页(513字)
副词
一、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处于无序状态或不合规律。
义即“无序地”、“错杂”、“参差不齐”。①日月不时,寒暑杂至。
(《墨子·非攻下》)——句义:日、月的运行不合时宜,寒、暑气候杂乱到来。
②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霰(xiàn):冰粒。③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
(《柳河东集·游黄溪记》)——杂列:参差不齐地摆列着。
二、表示主语所指的人共同施行某种动作或处于某种状态。
义即“都”、“一起”。①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句义:都说:“把土石投放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②其后群臣言封禅者多,乃命秘书少监颜师古、谏议大夫朱子奢等集当时名儒杂议,不能决。
(《新唐书·礼乐志》)——封禅:〔到泰山〕祭祀天地。杂议:共同商议。③苏颋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唐语林·文学》)④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新五代史·伶官传》)——俳优:指演杂耍或滑稽戏的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