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词典》第473页(1529字)
副词
一、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位置或姿势端正。
义即“端正”、“不偏不倚”。①升车,必正立。(《论语·乡党》)——句义:〔孔子〕上车,一定端正地站立。②江南徐铉善小篆。
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梦溪笔谈·书画》)——映日:透过阳光。
二、表示处理事务的公正合理或态度的严肃。义即“公正地”、“严正”。①〔张汤〕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史记·汲郑列传》)——专阿主意:一味地迎合主上的意旨。②正言直行,指人之过,非毁疵也。
(《韩诗外传·卷六第十九章》)——毁疵(cī):毁谤。③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史记·苏秦列传》)
三、表示动作正在施行或状态正在持续。
义即“正”、“正在”。①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曹操集·苦寒行》)——中路正徘徊:〔军队〕正徘徊在半道上。②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世说新语·政事》)——丞相:王丞相。夏月:夏季。石头:石头城。庾公:庾亮。
料事:处理公事。③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亭亭:高洁美好貌。
发:开放。
四、表示两事巧合。义即“正”、“恰好”。①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句义: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我岂敢担当!不过学习不知厌足,教人不知疲倦,倒可以这么说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到的地方。”②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
(《全唐诗·贾岛:闻蝉感怀》)
五、表示仅限。义即“只”。①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句义:〔周处〕就到吴郡寻找陆平原和陆清河。陆平原不在,只看见了陆清河,把实情都告诉了清河。
②近闻诏追数人,尽皆不至。实畏中官谗口,虚受陛下诛责。
岂惟群臣不忠?正为回邪在侧。(《资治通鉴·唐纪·代宗广德元年》)——诏:下诏书命令。谗口:进谗言。正为回邪在侧:只因为奸邪之人在身旁。
六、用于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之甚。义即“很”、“非常”。①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圆。(《洛阳伽蓝记·凝圆寺》)——浮图:佛塔。②白衣妇人见行者语言正恶,徐步向前,微微含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③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集·卖炭翁》)④开窗尽见千山雪,雪未消时月正明。(《全宋词·晁公武:鹧鸪天》)
连词
用于让步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
义即“即使”。①许丞,廉吏。
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汉书·黄霸传》)——句义:许丞是清廉的官吏。虽说已年老,还能施行拜起送迎的礼仪;即使耳朵有些聋,有什么妨碍?②貉人犯法,不从驺起。
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汉书·王莽传中》)——句义:貉人触犯法令,并非从侯驺而起。即使〔侯驺〕有贰心,也应让州郡长官安抚他。
③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世说新语·文学》)——句义:不但能讲解《白马论》的人不可得到,即使是能听懂的人,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