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读书台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9页(1781字)
①位于江苏常熟虞山南麓。
系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读书处。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生于襄阳(今湖北襄樊)。武帝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以夭折未即位,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自幼聪颖好学。相传三岁时受学《孝经》、《论语》,五岁已遍读五经。
时东宫内库藏书数万卷,因得博览群籍。史称“读书数行而下,过目皆忆”。
爱慕文学,性喜游历,出游时常不废读书。
尝谓:“吾少好斯文,迄兹天倦。谭经之暇,断务之余,陟龙楼而静拱,掩鹤关而高卧。与其饱食终日,宁游思于文林。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又谓:“况观六藉,杂玩文史,见孝友忠贞之迹,睹治乱骄奢之事,足以自慰,足以自言。人师益友,森然在目。嘉言诚至,无俟旁求。”(《答晋安王书》)喜引才纳贤,吟诗赏文。又极爱陶渊明诗文,“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陶渊明集序》)最早编纂陶集并作序。曾主持编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30卷,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后世传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谚。原集已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该台现存者为方亭,飞檐挑角,踞台而峙,系明代补筑。亭内尚存明清以来碑石多方。正壁嵌有三方,居中者系草书“读书台”三字,为清人觉罗雅尔哈善所书;居右者系嘉靖十五年(1536)邓韍撰《读书台铭》,上部镌萧氏像,下部刻铭序;居左者系明嘉靖间陈察、陈寰兄弟撰书的《重建读书台亭记》。
亭中央有大石台一张,旁设石凳。明吴伟业《破山兴福寺僧鹤如五十》诗中有“长留千岁鹤,声远读书台”句。“书台积雪”,为虞山十八景之一。目前,已以此为中心增辟为“书台公园”,占地六亩余。
格局顺势高下,迂回多变,参差错落,步移景异。另有焦尾泉、焦尾轩、仓圣祠等名胜,为常熟和海内外文化人仰慕踪迹之处。
读书台西侧为清常熟游文书院故址,今为市图书馆古籍部所在地。台南现有石梅小学,前人留有“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和“千古名山,想见文人多辈出/斜阳林薄,恍疑帝子读书声”旧联。
②位于江苏镇江市南招隐山腰招隐寺内,为三间小巧的平房,传系萧统读书处。入招隐山途中,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石柱有楹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原来招隐寺系根据南朝着名艺术家戴颙(377-441)隐居时的故宅改建而成,约在南朝宋景平元年(423)时。后来萧统来此读书选文,名声倍增。
现存读书台系清同治、光绪年间招隐寺慧传和尚重建,规模已不如前。抗日战争期间又遭日军破坏,现已修复。屋内明窗净几,内设石案一块,据说即当年昭明太子伏案处。案侧刻有“普通元年、岁在庚子(520)”字样,在“文化大革命”中失踪,现为1981年的复制品。
四周迴廊,清幽安谧。门楹上有“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联语。其右为“增华阁”,据传是萧统选文的地方。阁内正中墙上有《增华选文图》,左墙角现布置有一座博古架,陈列《昭明文选》样本。
门旁有楹联“景仰古贤风,此地得江山之助/熟精文选理,斯人与翰墨为缘”。
读书台与增华阁面临群山,怀抱幽林,是别有洞天的人文佳境。
③位于江苏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东的北高峰山崖上,梁昭明太子讲经处董佛庵后。尚存一巨石,名“太子岩”,相传即昭明太子读书台。
岩西为“栽松岘”,为晋宋时绿化山坡所留史迹。④位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市河西岸、十景塘北侧,称“昭明书室”。
民间相传为萧统随文学家沈约(441-513)读书的地方。该处原有白莲寺(金莲塔院),当年萧氏随其师沈约即曾下榻并读书于此。
明万历间所立“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石坊尚存。但寺已久毁。1980年茅盾有“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的回忆(《可爱的故乡》)。
萧统酷爱读书游历,在民间流布的胜迹甚多。
在江苏江宁县湖熟镇旧有东湖读书台,亦称“太子台”,传为萧统读书宴游之地。。宋咸淳年间(1265-1274)称昭文精舍,后建为昭文书院。
南京市内玄武湖内梁洲(老洲),亦传为萧统主编文选的读书处。一说安徽桐城县城西鳌峰山上昭明寺内也有“太子读书处”胜迹,今毁。
此外,安徽当涂、湖北襄阳等地也有读书台遗迹。在江苏还留有扬州旌忠寺昭明太子文选楼和江阴顾山文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