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读书处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24页(1110字)
①位于安徽宿县北10公里处古符离东菜园毓村,是唐诗人白居易(772-846)青少年时读书之处。
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早年家境贫困,聪明好学。贞元十六年(800)进士。
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职,曾贬江州司马,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有很大影响。诗作通俗晓畅。长诗《长恨歌》、《琵琶行》较有名。与元稹(779-831)齐名,常相唱和,人称“元白”。
晚年与刘禹锡多所唱和,并称“刘白”。传世有《白氏长庆集》。该读书处名东林草堂,系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其父升迁为徐州别驾兼徐泗观察判官时所建,白居易次年即随迁于此。16岁时于当地“睢南古原”写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贞元七年(791)在此与当地士子共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以致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后赴宣城应乡试,旋赴长安,中进士。贞元十八年(802)冬回到此地,春节后移家长安。曾有诗“秋灯夜写联字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醉后走笔》)加以描述。
该草堂遗址犹存,原建白公祠,已毁。②位于江西庐山北麓东林寺附近。
唐元和十二年(817)春,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所营建的“三门两柱、二室四牖”的草堂落成,迁入后撰有《庐山草堂记》。文中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名句,并表达了决心“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平生之志”的愿望。
后以次年冬天“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留别草堂》),被任命为忠州刺史而作罢。该草堂先由东、西林寺的长老照看,至唐末逐渐趋于荒废。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下令江州地方修葺白氏江州故居和庐山草堂。但到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来游时,已彻底荒废,在原草堂遗址前,仅存一池,是白氏所开养鱼种荷之处。
当年即“已被山中客,呼为白家池”(《白氏长庆集》卷7)。是今存的白氏唯一遗迹。
③位于江苏吴县天平山上乐天楼。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从洛阳调任苏州刺史,在任上曾到此读书。
白氏到苏“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重裘每念单衣士,兼味尝思旅食人”(《题新馆》),遗有德政,后人乃以其字为楼名。此外,在陕西镇安县西北约20公里处的云盖寺右,则有“白侍郎洞”,据说系白氏与贾岛(779-843)唱和之处。
贾岛《夜宿云盖寺》诗有“床头枕是溪头石,厨里泉通竹里池”句。祠在四川忠县城西,明崇祯三年(1630)始建。
墓称“白冢”,在河南洛阳龙门东山北琵琶峰上,现整修为“白园”,供人凭吊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