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读书处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55页(772字)
①位于安徽全椒县襄河镇城西北襄河湾吴氏故居探花第中,是清文学家吴敬梓(1701-1754)少年读书的地方。
敬梓字敏轩,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秀才。而立之后,以厌烦家族内部纷争移家南京。
晚年穷困潦倒,后客死扬州。着有现实主义文学巨着《儒林外史》,被称为“十才子书”之一。另有《文木山房集》。
陈美林着有《吴敬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探花第系吴敬梓祖居,创建于其曾祖吴国对(1616-1680)一辈。
以国对在同辈中科名最高,高中顺治乙丑科(1685)一甲三名,即“探花”,故以此为名。为多进显敞明丽的屋舍,面水背园,幽雅清秀,是当地着名的书香门第。筑有专门的藏书处所“赐书楼”。吴敬梓少时勤于苦读,多四书、五经、制艺之类。
“成童咿哑抽琅函”(金两铭诗)、“涉猎群经诸史函”(吴檠诗)是其当年读书生活的写照。其《遗园》诗也有“辛苦青箱业,传家只赐书”、“无聊爱坟籍,讵敢说书淫”等句。该读书处在探花第中北极阁,约位于今襄河北岸的老窑湾(下九埠)村后约500米处,同探花第一起毁于咸丰年间(1851-1861)兵火,现为瓦砾土堆。故居遗物则仅存四座鼓形旗杆基石和原园中石刻。
今在原址建有吴敬梓纪念馆,陈列吴氏画像及其着作版本等。②位于江苏南京市城区秦淮河畔秦淮水亭(笛步、青溪一带的淮青桥附近)。
雍正十一年(1733),吴敬梓变卖祖业,移家于此。是吴氏后半生读书写作的地方。
三年后,有“几年卜筑板桥住,秦淮水色钟山树”、“着书仰屋差自娱,无端拟献金门赋”等句纪其实(《题王溯山左茅右蒋图》)。
其时正开始创作巨着《儒林外史》,后成书于此。卒后,其戚友金兆燕在为吴氏扶柩返宁时的诗中有“着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之句,即指此。墓在南京城西北的清凉山脚下(一说在城南凤台门附近),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