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书
书籍:中国读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3:02:0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68页(579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
幼年家贫,三岁丧父,由其母颜征在精心督课,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并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年轻时曾任“委吏”、“乘田”等微职。
年五十,任鲁国中都宰。
继而升任大司寇,摄行相事,不久去职。从此率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归鲁,致力于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毕生治学讲学不辍,其言论、行事由门徒记录成册,编为《论语》一书。读书不懈,精益求精。
尝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又自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强调读书必须学思并重,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又曾总结经验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直到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韦编三绝”。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相传孔子曾赞《易》,修《春秋》,删《诗》、《书》,定《礼》、《乐》,使“六经”得以保存,流传后世。
孔子毕生行止为后世树立了“学而不厌”的千古典范,北宋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总结道:“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参见 孔子弦歌台 孔子读书法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