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读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09页(879字)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后在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齐鲁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一生着述颇丰,主要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秦汉的方士和儒生》等。顾颉刚出生在清代汉学的中心和有“人文渊薮”之誉的苏州,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传统学术的熏陶。五岁读《四书》,后读《五经》。
先是父亲叫他读《左传》,他非常感兴趣,但祖父反对说:“经书是要从难读起的,《诗经》和《礼记》中生字最多,若不把这两部书先读,将来大了就要记不清了。”因此九岁时改从一位师法很严的教师读《诗经》、《礼记》,后又随祖父读《尚书》、《周易》。清代汉学吴派追求渊博的风气,对顾氏有不小的影响。少时读书就知道要追寻究竟,广泛阅览了。
他在12岁时曾作一自述,其中有两条:“恨不能游尽天下名山大川”,“恨不能读尽天下图书”。
他自己谈到多读书并且多买书的情况时说,我从小就喜欢乱翻书,看祖父的文字学书,看父亲的文学书、看叔叔的历史书,因此渐渐地受到了各方面的启发。然而每一门类的知识都是无穷的,我又渐渐地感到这些书不能满足我的知识欲,有时就自己出去买书。不管是哪方面的,只要我有力量的都买下来。
当时的苏州还保留着一个文化中心的残状,观前街一带新旧书肆约20余家,旧书的价钱很便宜。每天一下课,我就立刻向书肆里跑,不是翻阅他们架上的书,便是向掌柜们讨教版本的知识。所见的书籍既多,自然引诱我去研究目录学。《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
10余年后,随便拿起一册书来,何时何地刻的还可以估计得出约略。天天游逛书肆,就恨不能把什么学问都装进我的肚子。
我的痴心妄想,以为要尽通各种学问,只须把各种书籍都买来,放在架上,随心阅览,久而久之自然会明白通晓。总以为宁可不精,不可不博。
”顾氏年轻时辛勤读书,获得渊博的学识,为他日后成长为一位驰名中外的史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见 顾颉刚开列的书目 顾颉刚读书笔记 古史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