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读书大辞典

唐弢读书

书籍:中国读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3:24:1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55页(1202字)

唐弢(1913-1992)现代作家、文学理论家、学者。

原名唐瑞毅,字越臣,笔名凤子、晦庵等。浙江镇海人。

生于农民之家。

少时家贫,初中未毕业即辍学。

16岁考入上海邮局就业,业余从事读书和写作。1949年后历任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5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着作有《晦庵书话》、《推背集》、《海天集》、《唐弢杂文集》、《晦庵题跋》等,编有《鲁迅全集补遗》及其续编等,主编有高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唐氏一生成就主要藉自学读书而来。晚年藏书之富,在北京文化界首屈一指。其书房的四壁到中央,一架架书纵横曲折,犹如书城一般。在上中学时,喜欢古典歌,“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结想,真象《红楼梦》里跟黛玉学诗的丫头香菱一样,专心致志地学起来”(《我的自修生活》)。

其时曾很难得地得到一部《辞源》,伴随着其自学生涯。1933年起,受到鲁迅影响,走上文学之路。

成名后嗜书成癖,好买书、藏书,更爱读书。1927年前后开始有目标地搜求南社先贤的着述丛刊和“五四”以后的白话作品。这些书“培养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对祖国和民族的爱,对文化界前辈的尊敬和理解”(《我和书》)。1942年客寓上海徐家汇期间,鉴于“日本军侵略上海,一天几次警报,家家烧书、撕书,成批地当作废纸卖书。目睹文化浩劫,实在心痛得很,于是发了个狠:别人卖书,我偏买书。(《晦庵书话·书城八记》)其时,他常常“夜深了,一灯如豆,万籁俱寂,我于是偷偷地捧出一批来,翻着,读着,……。年复一年,正是这些书籍,它们始终伴随着我,和我一起度过了数不清的饥寒交迫的日子,度过了数不清的惊风骇浪的时刻,最后,又和我一起迎接了东方的黎明,牢牢地守护着我所寄托的往昔的印象和记录。

”这批大量集中购买的图书,奠定了唐氏藏书的基础。但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颇受损失。唐氏读书的方法是“博览群籍,读破一卷”,即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选一两种重要专业书反复阅读,使博与专结合起来。

80年代以后,工资所入,一为买药,二为买书。并认为“自从物价飞涨以来,两者颇受限制,生病而无力买药,做研究工作而无力买书,都是人间苦事”。以致于在1989年10月写作《我和书》一文到结末时,这位当代着名的书人竟对自己一生的书事作了这样一席无奈而悲哀的终结:“从上海城隍庙到北京国子监,六十二年中间,我的生命是始终和书相纠结的:检书、买书、读书、写书,如今发脱齿落,垂垂老去,说是无旧书可买,遇新书难买,自是实情,但更主要的却是:我对书的感情已经渐渐地淡下去,淡下去,……不仅没有兴趣买书,而且没有兴趣读书。我感到的无力是真正的无力。对于书,看来我实在有点疲倦了。天!为什么我觉得那样的疲倦、我会觉得那样的疲倦呢?” 参见 晦庵书话 晦庵序跋 唐弢论书话的散文因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