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读书大辞典

墨子论读书

书籍:中国读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3:34:5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97页(680字)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祖先为宋国人,后长住鲁国。出身卑微,当过工匠,精于工艺。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而抛弃儒家学说,另立新说,建立墨家学派,成为当时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派,与儒家并称为“显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上说下教”,先后带领学生游说鲁、宋、楚、齐等国,企图说服王公大人,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的愿望。把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类推的知识)三类。他认为:“知:闻,说,亲。名实合,为。”(《墨子·经上》)强调读书学习:“智少而不学,必寡。”(《墨子·经说下》)但同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士虽有学,而以行为本”,“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说人,言过而行不及”(《墨子佚文》)。

反对儒家“述而不作”,提倡“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墨子本人就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其弟子“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探究了关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并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命题。他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但“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和墨子后学的言行,是研究墨子学说的基本材料。 参见 墨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