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原记个人藏书四劫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230页(1087字)
绿原(1922- )原名刘仁甫,湖北黄陂人。
诗人、文学翻译家。1942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就学期间,编有《诗垦地》等。1962年起任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从事文艺理论翻译工作,并撰写外国文学评价文章。
主要作品有《童话》、《集合》等。
曾撰《书累记》,记述自己藏书的四次劫难。他说,从小学三年级起,以借到一部破旧的绣像本《七侠五义》而建立了“泛读”的兴趣,后来便养成了逛书店的嗜好。生平第一部课外藏书是向往已久的《水浒传》,从此开始有了包括古典小说、笔记、诗文和尺牍等几十本书在内的“学生时代藏书”。后以侵华日军打到武汉,而全部失散于1938年夏流亡以后。
在流亡地重庆执教期间,继续保持逛书店的嗜好,从而又建立了“既可见出时代风貌的萧飒,也反映了本人精神上的芜杂”的,包括原版《西行漫记》和《中国战歌》、英美文学名着、牛津版英文字典等在内的“重庆期间藏书”。后又因抗战胜利复员还乡而失散。
第三次藏书建立于1949年前后,以英文版文学书(其中有颇为珍贵的版本)和苏联小说、鲁迅着作等为多。“这一大堆内容或古或今,文种或中或西,排字或横或竖,版次或新或旧,开本或大或小,纸张或洋或土……谈不上什么章法、更无系统可言的图书,有的是当机立断、有的经过反复踌蹰才买下来的,无不倾注了作为半个书痴的心血,是我真正的精神宝藏。”这批藏书有不少于1955年被抄没,但1960年前后又有所增益。这第三次重建的“武汉一北京期间藏书”彻底毁于1969年下放干校之时。当日为时势所迫,全部卖为废纸,化作“那一缕缕含冤的书魂”。而第四次重建的堪称“晚年藏书”,主要搜集于80年代。
“除本社及国内同行出版的文学书籍外,还有从国外买回的或由外国友人赠送的一些名贵图书,如歌德、叔本华、克莱斯特、海涅等人的全集,托马斯曼、里尔克、赫塞、卡克卡、卢卡契等人的散本以及一些中小型的文史哲百科全书”。并在多年以后,“终于弄到一间小书房,可以把各种书籍分门别类地陈列起来,真正享受一下读书人的清福了”,但到了1989年前后又有了年事渐高而藏书归宿何处的隐忧了。他还自述读书态度:“从小就爱书。对书的爱恰如对人的爱,是说不出所以然的。也许……久而久之,从无聊的泛读中发现,书原来是另一个可歌可泣的世界;或者象后来从一本什么书上听说的,书是一座可以装在口袋里的花园。待到长成大人,在社会上颠颠倒倒,书又成了自己的避风港;也不妨说,是解愁或壮胆的药剂。一般说来,很少根据旁人所谓的客观价值,往往是以主观心灵从中受到的震撼程度,来判断一本书的意义:这种态度恐怕总是不够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