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澧读书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277页(886字)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禹(今广州)人。
清经学家、文学家。道光举人。平生好学,9岁即能为诗文。尤长于经学。久任广州学海堂堂长,门生甚众。治学尤博,亦能藏书。
有传鉴堂、东塾读书楼,后毁于火。被国学大师钱穆誉为“近百年来提倡新的读书运动之第一人”。
早年受乾嘉考证学之影响熏陶甚深,后因时代剧变,遂渐渐转换读书治学之路径。“中年以前,为近时之学所锢蔽。全赖甲辰出都,途中与李碧舲争辩,归而悔之,乃有此二十年学问”(转引自钱穆《学龠》,以下引文同)。主张读书须破门户之见,“窃冀后之君子,祛门户之偏见,诵先儒之遗言,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是区区之志”。
经世致用就是读书目的。倘一味考据训诂,无异死读书,读死书,于世无补:“今人只讲训诂考据,而不求义理,遂至于终年读评多书,而做人办事全无长进,与不读书者等。此风气急宜挽回”,“经文之本明者之。既解亦仍归于不读。
解经而不读经,其心曰,我既解之,已皓首矣,使后之人读之无疑可也。而后之人又慕其解经,于是又解经,又不读经,不知待何人而始读之也。
”此说虽未免失之偏颇,然于当时学风确有振聋发聩之力,功不可没。一生读书治学,晚年主讲广州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
伦明记其“阅书至博,每书皆有校记”,“凡阅一书,取其精要语,命钞胥写于别纸,通行之书则直剪出之。
始分某经,继分某章、某句、某字,连缀为一,然后别其得失,下以己见。如司法官之搜集证据,乃据以定案也”,并咏其事,有“群书手校墨淋漓,百册残余署《学思》”之句(《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陈澧篇)。徐绍棨则记其“所藏书四部悉备,无不有批评点校,何日起,何日迄;所书评语,或殊或墨,悉庄重不苟”,有诗纪实云:“传鉴堂前东塾楼,穷经正变熟源流。
读书最要识家法,好向微言大义求。”(《广东藏书纪事诗》陈澧篇)着有《汉儒通义》、《东塾集》、《忆江南馆词》、《切韵考》等。尤从其“寻求微言大义、经学源流、正变得失所在,而后解之、考之、论赞之”(《东塾集》复刘叔俯书)而成的《东塾读书记》中“可以知东塾读书之宗旨”。 参见 东塾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