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印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421页(750字)
用多种颜色印刷而成的一种古书印本类型。
其制版印刷方法有三:(1)套色印刷。这是套印本的最早印刷方法,即在同一块雕好的书版上,将不同内容的部分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进行印刷。(2)套版印刷。由于套色印刷常常出现敷色部位不准及墨色搀杂的毛病,人们于是加以改进,将一叶书的不同内容分别刻在几块版式大小相同的书版上,每块书版各涂一种颜色,印刷前先固定书版和纸的位置,然后逐版加印在同一张纸上。
由于印刷时必须使各版内容部位密切吻合,故称之为“套版”或“套印”。(3)彩色印刷。套印术应用于彩色版画上,所需技术更为复杂,于是有“短版”(即一色刻一小版套印)和“拱花”(即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形成图案)方法出现,一幅图画往往刻数十版,一色一版,使颜色的深浅浓淡、图画的阴阳向背,都能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现存最早的套印品,是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的辽代统和年间(983-1012)印刷的《南无释迦牟尼佛》彩色图像。
现存最早的套印本是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刻《无闻和尚注金刚波罗蜜经》,系套色印刷而成。明代万历末年,湖州人闵齐伋、凌濛初开始用套版印刷方法刻印图书,其后二氏族人从事于此业者达数十人。
在短短20多年间,两家共刻套版印本书达130多种,套版印色则自二色到三色、四色、五色不等。天启、崇祯年间,吴发祥、胡正言更进一步采用饾版、拱花技术印出精美异常的版画作品,吴氏的《萝轩变古笺谱》、胡氏的《十竹斋笺谱》和《画谱》,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清代套印技术更趋于精细,如内府五色套印的《劝善金科》等书,较明代套印本更显得华丽精美。清道光十四年(1749)涿州卢坤用六色套印的《杜工部集》,是历代套版印本中色数最多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