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士子读书目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797页(839字)
无名氏撰。
见于敦煌遗书中发现的《杂钞》。这个主要包括21目、共25部书的书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推荐性的学习书目。《杂钞》是在唐末广泛流传于城乡士民中的一部实用性小类书,又名《珠玉钞》或《随身宝》,传写本甚多。该书目位于其中一节,以问答形式出现,内容也稍有出入。
根据“伯2171号”卷子,则其第一问为:“经、史何人修、撰、制、注?”所答书目内容的原列次序为:《史记》(司马迁修)、《三国志》(陈寿修)、《春秋》(孔子修、杜预注)、《老子》(河上注)、《三礼》(孙子修、郑玄注)、《周礼(易)》(王弼注)、《离骚经》(屈原注〈着〉)、《流子》(刘协注〈着〉)、《尔雅》(郭璞注)、《文场秀》(孟宪子作)、《庄子》(郭象注)、《切韵》(六〈陆〉法言作),《毛诗》、《孝经》、《论语》(孔子作、郑玄注),《急就章》(中献〈史游〉撰)、《文选》(梁昭明太子召天下才子相共撰之,谓之《文选》)、《汉书》(班固撰修)、《典言》(季德杜撰之)、《尚书》(孔安国注,尚书几家书?虞、夏、商、周作)、《兔园策》(杜嗣先撰之)、《开蒙要训》(马仁寿撰之)、《千字文》(钟繇撰、李暹注,周兴嗣次韵);第二问为:“何名‘九经’?”其所答为:《尚书》、《毛诗》、《周易》、《礼记》、《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左传》;第三问为:“何名‘三史’?”答:《史记》、《前汉》、《东观汉记》。王重民先生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份书目后认为,该书目单虽说很简单,但“密切结合着当时的实际情况,挑选了当时社会上最实用的书籍和最通行的注本,正是适应着当时一般读书识字的人的需要而编辑出来的。……这二十五部书的确是当时一般读书人(包括青年学生和城市居民)都要全部阅读或部分地诵习的”(《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第3章第7节)。并进而认为,这份书目单在当时还可能适用于村学和家塾的教学启蒙以及供乡野有文字基础的田夫牧子自习进修之用,对于普及和传播封建文化起过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