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与波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402页(699字)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 )着。
中译本由梁小民据伦敦乔治·艾伦和昂温出版公司1978年版译出,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刘易斯出身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的黑人家庭。1937年进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1940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开始研究经济发展理论问题。60年代以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重点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
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着作有《经济计划原理》(1949)、《经济增长理论》(1955)、《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1966)等。
《增长与波动》是刘易斯关于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公报中被列为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1978年出版。全书9章:(1)内容介绍,(2)朱格拉周期的类型,(3)康德拉季耶夫价格波动,(4)对实际工资的限制,(5)英国的由盛转衰,(6)增长率,(7)挑战,(8)应战,(9)后记。附录:英国的统计资料,核心国的工业生产,其它杂项统计资料,世界小麦供给。
刘易斯在分析国际经济关系时,划分英、法、德、美四个发达国家为核心国,其他国家为外围国。把核心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作为外围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外围国的经济发展构成挑战与应战的关系。以此为中心,刘易斯详尽分析了40多年来核心国工业的增长与波动,以及外围国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阐述中将历史、经济理论及统计资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许多独特的观点。
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