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供给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價格辭典》第810页(790字)
商品或劳务的供给量的百分比变化除以其诱导因素的百分比变化。
它表示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引起供给量变动的诱导因素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弹性供给与弹性需求是一个对应的概念。按照西方微观经济学均衡价格论的解释,在函数关系中,供给是一个因变量,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可供支配的收入是自变量,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收入的变动会引起供给量的变动。
但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的收入状况对商品供给量的变化影响并不大,所以弹性供给主要是指供给量对商品的价格的微小的百分比变化所作的反应。
供给量的百分比变化除以价格的百分比变化所得的比值就是供给弹性系数。按照供给的一般规律,价格的升降会引起供给相应的增减,两个因素是按相同方向变化的。
但是,价格所引起的供给的相对变动率会因商品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弹性供给就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供给的变动比率对价格变动比率的相对反应程度的。供给弹性的计量是通过供给的增加或减少的比率同价格上升或下降的比率之间的比较来确定的。
供给弹性分供给富余弹性、供给完全弹性、供给缺乏弹性、供给不完全弹性、供给和价格同方向同比例变化等五种情况。时间因素是决定供给弹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时间越短,各种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小,时间越长,供给弹性就越大。影响供给弹性的另一个因素是供给者的收入状况,一般在供给者收入增加时,商品的自留部分增加,对市场的供给量相应减少;反之,供给者收入相对减少时,对市场的供给量会增加。
供给弹性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来,后被西方经济学广泛用来说明供给与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一概念建立在边际成本价值论的基础上,并完全抛开社会生产关系来谈供给,这是其理论缺陷。但是,如果把不同生产者的生产关系和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都加入分析,供给弹性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