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第529页(1073字)
【生卒】:1894—1955
【介绍】:
戏剧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学名洪达,号伯骏,字潜斋,又称浅哉,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江苏武进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爱好文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课余积极从事戏剧活动。
1916年赴美国,初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烧磁工程,后转入哈佛大学专攻戏剧。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加入戏剧协社,任排演主任,从事中国现代话剧的实验活动。后受聘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创办复旦剧社。1928年加入南国社。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后又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七七事变”后,辞去大学教授职位,组建救亡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成立后,任戏剧科科长,与郭沫若、田汉等领导了戏剧界的抗日救亡演剧活动。
1941年后,在继续从事进步戏剧活动的同时,曾先后出任广东中山大学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授。并曾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1948年冬辗转进入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对外文化联络工作。历任文化部外事局副局长、国务院外文局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
曾出访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在舞台艺术、剧本创作、理论批评上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0年间,共导演了大小剧目40多个。代表性剧目为《少奶奶的扇子》、《李秀成之死》、《法西斯细菌》、《春寒》、《草莽英雄》、《鸡鸣早看天》、《四十年愿望》、《丽人行》等。创作、编译剧本38部,代表作为英文剧《虹》,9幕剧《赵阎王》,改译剧本《少奶奶的扇子》,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广播剧《开船锣》、《飞将军》,4幕剧《包得行》、《樱花晚宴》、《鸡鸣早看天》等。
其剧作题材广泛,反映现实斗争及时尖锐,政治态度鲜明,抒情色彩浓郁,有较强的感染力。在导演艺术上,重视戏剧的社会效果和观众的感应效能。善于根据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剧作,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和一切舞台手段,展现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内含。在戏剧理论与批评方面,为后人留下了《戏剧电影表演术》、《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现代戏剧导论》、《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等大量着述。此外,还主编或和别人主编过《一周间》、《光明》、《抗战戏剧》、《戏剧时代》、《大公报·戏剧与电影》等文艺报刊。生前是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