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第611页(768字)
【生卒】:1905—1975
【介绍】:
话剧导演、理论家、翻译家。
原名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天津人。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1931年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担任第一届校长。
1935年秋,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38年被授予文学博士。同年回国,至1941年在广西桂林工作。
任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为国防剧社导演曹禺的《雷雨》、阿英的《明末遗恨》等话剧。1942年到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在国内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名着《哈姆雷特》搬上舞台。
后在重庆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任教。
翻译了《契柯夫戏剧集》,还撰写了《装置设计的基本认识》、《论灯光》、《论戏剧批评》等专论。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主任。并为演剧二队导演《夜店》,一举成功。
1947年底,创办北平艺术馆,导演了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和欧阳予倩的新平剧《桃花扇》等。还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
1948年冬,进入解放区石家庄。1949年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西语系主任。1950年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话剧《龙须沟》。1952年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
相继导演了《龙须沟》、《明朗的天》、《虎符》、《茶馆》、《三块钱国币》、《星火燎原》、《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等。其中《茶馆》1980年应邀到联邦德国、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导演的话剧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性格鲜明,把中国戏曲艺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融汇于导演的话剧之中,具有民族戏剧传统,现实主义的舞台魁力。已出版的戏剧论着有《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等。生前曾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