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后电位
书籍:生理心理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2-08 16:51:5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生理心理学辞典》第23页(298字)
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
通过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可在突触后膜上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者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外阳离子流入膜内,产生去极化的结果。
此时膜电位比静息电位更正。
后者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阴离子从膜外流向膜内,阳离子从膜内流向膜外,产生超级化的结果。
此时膜电位值比静息电位更负,低于静息电位值。两种突触后电位都是极量反应,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并可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现象,缓慢变化,可持续数十毫秒,且不能迅速传导下去。
根据被动的电子扩散规律,可向四周扩散,但其强度很快衰减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