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新中国建设大辞典》第404页(676字)
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许多着作,他逝世300年以后,安德罗尼科编纂他的这些着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着作,安排在关于有形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后面,称为《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我国《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者”与《物理学之后》意义相近,因此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直把研究超出形体之外的抽象学问称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至今,西方哲学中仍然有人把形而上学当作关于经验范围以外的思想理论。另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而上学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变化的原因在事物的外部,在于外力的推动。它否认矛盾以及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形而上学的观点,不能解释物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外一种质的现象,归根到底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神,上帝或“绝对精神”。形而上学的思想产生于古代,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在欧洲广泛流行。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处于搜集材料阶段,科学家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科学的建立和知识的积累起了重要作用,它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带到哲学领域,形成了哲学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