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生产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新中国建设大辞典》第479页(809字)
科学具有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提供物质文明的功能。
科学作为生产力具有三个特征:(1)潜在性。它不是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有待于挖掘;(2)条件性。
把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过程,需要一个转化或物化的中合环节,社会条件不成熟,科学不能实现这种转化;(3)渗透性。
科学通过渗透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及其相互关系实现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一方面,自然科学通过技术发明创造的途径物化为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过程,同时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劳动对象的质量,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自然科学为劳动者所掌握转变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经验,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是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提出的,他说:“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册,第422页。
)这是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重要论述。不相信其真理性,忽视自然科学的作用,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失误。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学是生产力这一理论被否定,全国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科学理论工作等科学事业的各个方面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使当时的生产停顿,而且使得以后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改革都有底气不足之虑。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说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包括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次会议给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科学是生产力”理论的实际说明。1988年,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进一步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