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派

书籍: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 更新时间:2018-11-08 19:36:46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123页(713字)

又称“村治派”,简称“乡建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以抵制土地革命为主要目的的地主阶级改良政治派别。1931年以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中心正式形成。

发起人为梁漱溟等。该派以梁漱溟所着《乡村建设理论》等书所反映的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单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人与人是“义务关系”、“情谊关系”,因此,“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

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其出路在于进行“乡村建设”,恢复“法制礼俗”,维持“社会秩序”。中心机关是各地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单位和个人组成的中国乡村建设学会。

早在1928年,梁漱溟即于广东提倡“乡治”,并建议当时广东省政府创办乡治人员训练所。1929年,梁又北上接办由山东人王鸿一在北平创办的《村治》月刊和参加彭禹庭在河南创办的村治学院,使南北“乡治”和“村治”主张统合。

乡建派形成后,便掀起了大规模的乡建运动。在国民党的支持下,梁漱溟以乡村建设为名在山东邹平县建立了信用、棉花运销、林业、购买等合作社,并应邀至山西、广西、四川、江西等省指导乡村建设运动,收效甚微。其代表人物晏阳初把河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改为国民党县政建设实验区,同国民党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保甲制度的变种。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了抗日救亡工作。

初期成员较少,仅限于各工作单位的负责人。重要成员有梁漱溟、梁仲华、章元善、晏阳初、杨开道等。1931年10月由梁漱溟创办《乡村建设》刊物,作为该派主要阵地。

其初为旬刊.后改为半月刊。

1937年,出至第七卷第六期停刊。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