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社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589页(753字)
以戏剧活动为主的文学艺术团体。
1926年由田汉创立于上海。初名“南国电影剧社”,拟拍电影,未成功。
1927年改组,定名为“南国社”。社长田汉,成员有唐槐秋、欧阳予倩、洪深、徐悲鸿、陈白尘、赵铭彝、陈凝秋、郑君里、左明、吴作人、张曙、冼星海等。
分设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五部,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极力提倡“在野”的戏剧运动。
1927年底在上海作了为期一周,号称“艺术鱼龙会”的汇演,打破了当时文艺界万马齐喑的局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整的艺术性,征服了观众,社会影响颇大。1928年初又附设“南国艺术学院”,办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四科,由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等负责。
定其宗旨为“培植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运动人材以为新时代之先驱”。
不久停办。
在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广州等地多次举行公演,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厂《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父归》、《未完成的杰作》、《火之跳舞》、《一致》等话剧以及京剧《潘金莲》,各地剧团亦竞相移植上演。
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等还大力进行戏剧创作和改编(如上述等剧目),并为新兴剧种“话剧”定名,颇有成就。1929年创办《南国月刊》,登载一些剧本和有关话剧运动的评论文章。该社前期有小资产阶级伤感主义、唯美主义的倾向,1929年冬经过清算和组织整顿,态度明显“向左转”。
1930年5月因演出田汉据梅里美原作改编的话剧《卡门》,被国民党查封。但这个在我国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艺团体及其开展的“南国”戏剧运动,为中国现代话剧开辟了道路,为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其成员如徐悲鸿、吴作人、陈白尘、陈凝秋(塞克)、田汉等,在文艺界均有特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