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艺术学院

书籍: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 更新时间:2018-09-19 12:43:37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708页(1547字)

全称“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用革命思想和新方法培养列主义艺术干部和艺术人才的综合艺术学校。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七人发起,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于延安。先后由沙可夫、赵毅敏、吴玉章、周扬等主持院务。初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增文学系,系主任分别为张庚、吕骥、沃查和周扬。

教员先后有贺绿汀、冼星海、吴晓邦、向隅、马可、麦新、周巍峙、李焕之、潘奇、何士德、杜矢甲、任虹、孟波、塞克、田方、姚时晓、钟敬之、袁文殊、舒强、王大化、凌子风、江丰、蔡若虹、王式廓、马达、力群、王朝闻、古元、罗工柳、华君武、何其芳、周立波、沙汀、艾青、萧军、舒群、曹葆华、邵子南等50余人。其教育方针为“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首届招收学员六十余名。学制分两个学期,每学期三个月,其间实习三个月。课程开设必修、专修、选修三种。必修课有《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文艺运动》、《艺术论》等。专修课戏剧系有《戏剧概论》、《表演术》、《导演术》、《名剧研究》、《中国戏问题》、《剧团组织与管理》等;音乐系有作曲、和声、视唱、指挥等;美术系有《美术概论》、画理、作法等。另外可选修外国语及其他系的课程。

采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教学致用”合一为原则。为此,陆续成立了木刻研究班、实验剧团、漫画研究会、美术工场、平剧团、战时文艺运动资料室、俱乐部、美术供应社以及各种宣传队、秧歌队、访问团、工作团等,另外各系增设研究室,并出版了数期《戏剧工作》、《艺术工作》、《草叶》等刊物。实验剧团是以戏剧系首届学员为基础组成的。活动十分频繁。几年来“鲁艺”创作演出的剧目多达五十余个,如话剧《大丹河》、《流寇队长》、《一心堂》、《林中口哨》、《打沟》、《团圆》、《冀东起义》、《一年间》、《婚事》、《中秋》等;歌剧《农村曲》、《扬子江暴风雨》、《军民进行曲》、《异国之秋》等;新编京剧《松花江》、《松林恨》、《刘家村》、《钱守常》、《宋江》等。另外还演出不少独幕剧以及《日出》、《带枪的人》等中外名剧。

其间,沙可夫等率“鲁艺”近一半成员于1939年赴晋察冀边区,成立了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李伯钊于同年在晋东建立了“鲁迅文学艺术院”;1941年在华中设立了以刘少奇为院长的“鲁艺”分院。为解放区的戏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鲁艺还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开创“艺术家拿出锄头上山开荒”的先声,在物质和思想上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1942年整风运动后,又响应毛泽东同志关于从“小鲁艺”走到工农兵群众的“大鲁艺”的号召,于1943年组成了“鲁艺工作团”,由张庚率领赴缓德专区活动。前后创作演出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惯匪周子山》等新秧歌剧以及话剧《粮食》,大型歌剧《白毛女》等。尤其是王大化创作并和李波合演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和鲁艺集体创作的大型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轰动了延安,并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5年日本投降后,组成了“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艺工作团”,分别由舒群、田方和艾青、江丰等率领赴新解放区工作。原留在延安的鲁艺人员于1945年秋徒步离开延安,几经周折,在东北佳木斯重建“鲁艺”,后迁至沈阳。先后由萧军、吕骥等领导,直至全国解放。该校创办十年余,先后招收了五届学员共685名,培养、训练了大批直接为抗战服务的文艺战士。

贡献卓越,名震中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艺术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