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003088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反应机理的探讨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12册数理科学和化学、生物科学》第328页(400字)

郑用熙等着。

地质出版社1980年3月版。18.1万字。

包括正文和附录论文1篇。

所附录的论文是作者1973年在全国岩矿分析经验交流会(贵阳)上的报告。就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对分光光度反应的敏化作用及其应用作综述评介,并对敏化的机理提出一个假设。由于正文多次重新探讨了该观点,特附录以供参考。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是60年代后期才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我国自1973年贵阳会议以后,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有关这个方法的反应机理,则众说不一。

介绍了截止1978年秋国内外有关机理的几种学说:1.拟均相萃取模型;2.电荷集合体电场吸附模型;3.表面活性剂的单个分子对显色反应起作用。

并对它们进行评论及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表面活性剂在单分子区和胶束区对显色都有增敏作用,但胶束对显色质点还有增溶和增稳作用等见解。

为使读者直接了解各派学说,还择其中主要的原文译出附在正文之后。

分享到: